首页>检索页>当前

给青少年心灵撑好“保护伞”

发布时间:2025-07-30 作者:孔德淇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需要更专业和更细化的规范指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服务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带来商业心理咨询机构数量的快速增长。然而,行业的鱼龙混杂却让一些家长和孩子踩了“雷区”:有的机构把基础的“沙盘游戏”包装成高端心理治疗,收取高额的咨询费用;有的咨询师仅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难以精准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更有机构为牟利,刻意夸大服务效果,诱导家长购买不必要的长期服务。

  上述乱象的发生与当下心理健康咨询行业的不甚成熟有关。一方面,行业门槛有待提高。例如,全国范围内“心理咨询服务”和“健康咨询服务(不含诊疗服务)”均属于一般事项,无需特别行政许可,只需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有不法中介机构提供代办服务,宣称“只要两三千元,最快半个月即可拿证”。另一方面,行业监管仍存真空地带。如个人成立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组建和运营过程中虽涉及工商管理、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但缺乏有力的全链条监管。一旦孩子接受服务时出现问题,家长往往需在部门间辗转投诉。

  心理咨询不是普通服务,而是一项对专业要求颇高的工作。面对行业乱象,当务之急是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执业标准,彻底淘汰市场上的“速成证书”。2017年,国家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后,行业陷入“无统一标准”状态。现实中,一些从业者仅需参加第三方机构培训或缴纳费用,即可获得各类培训证书。因此,亟待从顶层设计层面破解困局,同步规范培训与认证体系,明确心理咨询师的学历要求、专业训练时长、实习经历等“硬指标”。同时,出台考核标准与流程,形成规则统一、认证规范、监管有力的专业准入体系,从源头保障服务的专业性。

  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需要更专业和更细化的规范指引。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生理变化等多重因素。这要求咨询师既懂心理学专业知识,又懂青少年成长规律,还应具备基本的伦理底线。就像儿科医生需要专门资质,青少年心理咨询也该有一定专业门槛和行业公约。比如,要求机构公示咨询师资质、服务流程、收费标准,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相应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定期抽查咨询记录,防止虚假服务等。

  对于市场上营利性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切实让监管长出“牙齿”。可探索由卫健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处理的全链条监管机制。推行“红黑名单”制度,将涉及虚假宣传、违规收费、造成二次伤害的机构列入黑名单,向社会依法公开;对专业过硬、口碑良好的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机制。

  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应强化行业协会作用,鼓励成立全国性、地方性心理咨询行业协会,推动制定行业标准与伦理准则,为机构和咨询师建立信用档案,记录服务质量、投诉处理及违规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开信用评级,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同时,开展常态化继续教育,提升从业者专业素养。

  家长为孩子选择心理咨询服务时,也需理性慎重。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不宜因焦虑放大问题,可先与学校心理教师、孩子深入沟通。若确需专业帮助,优先考虑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公立医院心理科以及行业协会推荐的正规机构。选择时注意核实机构是否明确区分“咨询”与“治疗”业务,咨询师是否具备相关资质与从业经历,避免轻信“包治愈”等夸大宣传。

  随着行业规范更清晰、监管更有力、服务更专业,相信青少年在遇到情绪波动或成长困惑时,将更加敢于向外界敞开胸怀,乐于向专业力量寻求帮助,善用科学方法疏导情绪。这既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期盼,也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熟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30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