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点燃思政课“心”引擎

发布时间:2025-07-31 作者:仲立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思政课实效性直接关系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和国家长远发展。内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引擎,学生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感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思政教育成效。因此,思政课要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核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学生的意义世界和生命实践,使他们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激活学生作为价值建构主体的内在动力系统,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借助自我决定理论视角,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克服自主性缺失,增强价值内化效果。青少年时期是自主性需求形成和表现强烈的重要阶段,体现为对自我决定权的追求。传统授课方式易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会触发学生心理抗拒效应,导致外在价值要求与学生自我系统产生认知冲突。当学生的学习不是由外部压力驱动,而是由内在动力激发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容易在学生身上完成从接受到深思再到整合的内化过程,而不是只停留于表面接受状态。

  提升胜任感,避免知行转化脱节。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胜任感需求,主要体现为对掌控环境能力的基本渴望。有的思政课上,整堂课都是对宏观价值理念如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的理论阐释,却缺乏将其转化为可实践性行为的能力建构路径,抽象理论讲授与具体实践指导存在过程性断层,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容易产生困惑。思政课要让学生克服知易行难的挫败感,自我效能感持续增强,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强化关联感,激发价值认同。青少年往往有着对关联感的深层渴望,主要表现为对情感联结和群体归属的强烈心理需求。当教学场域缺乏真诚、尊重、互信等正向氛围时,学生就难以建立对教师、同伴和价值理念的情感认同,集体意识、社会责任等概念可能由此沦为抽象符号。思政课教师要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在场感”,激发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心理机制。

  2 激活价值内化心理机制

  提升思政课实效性,首先要建立学生自主性认同,鼓励学生从价值接受者转变为价值建构者,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向。

  打造引导型、对话型教学范式。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成为思想对话的协作者,通过开放性议题设置,激活学生的价值反思等能力。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结合现实创设认知冲突情境,通过分析道德困境,教育引导学生在价值碰撞中形成正确价值判断,深化理性认同。

  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学校和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在教学目标框架内构建多层次选择空间,在内容层鼓励学生自主设置教学议题,在路径层探索开放性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等多种方式,在评价层制定学生充分参与考核的规则。这些赋权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择愿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场域,提升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探索价值整合的心理通道。思政课教师要探索设计结构化价值内化通道,引导学生辨析个人既有观念与思政教育目标的连接点,促进外在要求向内在认同渐进转化。思政课教师要建立从价值到意义再到行动的认知链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成长目标、社会角色期待形成整合性认同框架,教育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内化。

  3 架起知行转化能力桥梁

  培育学生胜任感是破解知行脱节的核心,重点在于形成从价值理念到实践能力再到成功体验的良性循环,进而强化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效能感。

  梯度设计思政课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学生能力可达的阶梯任务。例如,教师可将爱国情怀培养设计为从文化认同到制度理解再到责任践行的梯度化目标体系,每阶段任务难度控制在学生现有能力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以确保学生持续体验“挑战—突破—成长”的正向循环,避免目标过高引发学生习得性无助。

  构建学生能力反馈的强化机制。学校要探索建立聚焦价值判断力、矛盾解决力和行动决策力等思政核心素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学生成长追踪系统记录他们的能力演进轨迹等,提供及时、具体的学习过程反馈,帮助学生强化从努力到成功的行为联结,增强持续行动的内在动力。

  搭建实践转化的认知“脚手架”。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开发适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场景的思维工具和行动框架,使抽象理念具象化为可操作程序,为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做出正确价值决策提供指导、在矛盾调解中有效解决价值冲突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力量,巩固“我能行”的信念。

  4 构建价值共生情感场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需在情感联结与社会互动中完成。营造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共同体场域,是激活集体价值认同的感知基础。

  促进师生关系深度联结。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教师情感投入可提高学生催产素分泌水平,从而提升学生对教师及其传递价值观的认同度和信任度。思政课要超越知识传递的工具性互动,建立基于师生相互尊重和理解等的情感关系。思政课教师需秉持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通过学习过程对话和个性化交互等途径,传递对学生成长的真挚关心。

  激活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关联。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共同体活动可诱发成员脑波同步,强化集体感的神经表征,进而促进集体价值内化。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培育学习共同体的内聚力和归属感,设计依赖深度协作的任务结构,尤其是角色交互实践模式,激活成员间的资源互补和责任共担,使集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场。

  加强意义联结的多维拓展。学校和思政课教师要借助社会实践,协同构建“个人—社群—国家—人类”的意义联结关系,鼓励学生通过日常交互分享,建立起个人经历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类文明繁荣的关联性,将抽象价值理念锚定于具体关系场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具身化承载,实现稳定的社会认同。

  (作者系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总编辑)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31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