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8时54分,著名流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周恒在天津安然离世,享年96岁。
周恒先生被称为“力学界的不老传奇”,他长期致力于流体力学、应用数学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将毕生精力奉献于祖国的科学事业与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为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纵观我这一生,应该说基本上是顺利的,能做的已经完成了。”如今,周恒先生完成了“任务”,平静地走了,只留下沉甸甸的背影,供后来者仰望与追思。
周恒1929年生于上海。1946年夏,周恒考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1950年,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从此走上了力学教学和研究的道路。
“创新应源于工程技术需求,科研人员需从实际问题提炼科学问题,以研究成果解决技术难题并推动新技术产生。”以理论突破回应国家需求,周恒在流体力学稳定性理论、湍流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发现了流行30多年的流动稳定性弱非线性理论的根本缺陷,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方法;利用流动稳定性理论,阐明了壁湍流中产生相干结构的原因;面向航空工程需求,从理论上提出新的工程解决思路,发现了边界层转捩过程的机理;改进了超声速边界层转捩预测方法;提出了改进超声速、高超声速湍流边界层气动热计算模式的方法……
周恒一直倡导理工结合,做“有用的科研”。在他看来,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才是过硬的科研成果。“面向国家实际需求,将工程中的问题拿到科学层面来解决,同时丰富了科学的内涵,这是最高级的创新。”周恒和他的学生们一直秉承着这种思想,实事求是,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真正的创新研究。
“周先生希望我们做的研究能够面向工程实际,对国家有用,而不是纸上谈兵、写写文章。”周恒的学生、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苏彩虹说。
在周恒的倡导下,课题组做研究是从提出并解决问题入手的。团队不唯论文、不为拿奖,而是单纯地为了解决科学问题、单纯地做研究。
能讲真碰硬的周恒先生转身面对学生时,锋芒便化作温润的光。新生入校,他总会偷偷地跑到天津大学北洋教育发展基金会,给“北洋励学金”捐款资助困难学生。他总是要求保密,觉得捐款让别人知道会不好意思。这一“偷偷”就捐了200万元。
想做的科研已经告一段落,想捐的款已经捐助到位……周恒先生走的时候“没有遗憾”。本报天津8月1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2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