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湖大学生用卫星雷达破译超高层建筑“体温密码”

摩天楼上空多了双“温差透视眼”

发布时间:2025-08-02 作者:通讯员 曾欢欢 余楚倩 记者 阳锡叶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报讯(通讯员 曾欢欢 余楚倩 记者 阳锡叶)近日,冒着酷暑,湖南大学“星眸守城”本科学生科研团队联合中腾智信科技(湖南)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利用卫星上所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采用干涉测量技术(InSAR技术),为长沙城市房屋建筑群展开大规模的安全风险筛查。

  “星眸守城”团队由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及金融学等多院系的本科生组成。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周云指导下,团队以“遥感技术+结构工程”的跨专业跨学科知识融合为突破口,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城市建筑群结构安全风险筛查。利用研发的“基础设施‘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安全监测平台”,他们破译了超高层建筑因温度变化而产生变形的“密码”。

  团队负责人魏祎介绍,超高层建筑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日晒雨淋、四季更迭都会使其产生肉眼不可见的伸缩变形。这种热胀冷缩现象往往会掩盖掉由地基或结构本身产生的、真正需要警惕的异常沉降或倾斜。“我们的核心技术就是创新性地在干涉相位模型中引入了温度变量,相当于给卫星装上了‘温差滤镜’,能精准消除温度造成的影响,看清建筑本体的异常变形状态。”团队成员王立学说。

  团队成员靳铭葳介绍,面对庞大的存量建筑群,尤其是结构类型复杂的高层建筑,传统的人工巡检显得力不从心。这些高楼大厦数量众多,且大多地处繁华闹市,若采取大规模部署传感器监测方法,不仅成本高昂、数据处理量大,而且对以渐变损伤为主的高层结构损伤演化的监测效益和适用性差。

  团队通过解析卫星遥感数据中的永久散射点信息,结合实地勘察,精准识别出城市建筑安全监测的盲区。团队在此基础上构建“卫星天眼全域扫描+无人机鹰眼动态追踪+传感器地网实时感知”三级联控方案,形成覆盖海量建筑的智能监测网络,实现了异常建筑物的快速精准定位。

  “我们精准推演出一栋新建150米高楼存在约18毫米的竖向变形,这是高层建筑建成初期正常的混凝土材料收缩徐变现象导致的。同时我们还识别出另一栋211米高楼存在一处倾斜变形异常,其顶端发生了近40毫米的水平位移。”魏祎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2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