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所县中的突围之路

——济南历城二中的发展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05 作者:本报记者 王家源 魏海政 来源:中国教育报

  晚上,熄灯的铃声响起,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校园随之安静下来。

  历城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历城二中党委书记李新生像往常一样打开手电筒,开始夜间巡查。

  自2001年接任历城二中校长起,李新生几乎每晚都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彼时的历城二中还是一所坐落在农村地界的普通高中——优质生源不断外流、教师队伍人心浮动、外界质疑声此起彼伏。然而,就是这样一所起点落后的县中,却在20多年间完成了蜚声齐鲁的逆袭。个中秘诀,历城二中的师生们早已用行动给出了答案:无他,唯勤奋尔。

  小事做到极致就形成了文化

  因为太过勤奋,李新生曾被学校的施工方戏称为“黑脸校长”。

  那是2002年,学校成为济南市教育局“五个一”优化升级工程的第一所高中,需要在70天内完成11个基建改造项目。为了抓住这次改变学校命运的机会,李新生日夜泡在学校当“监工”,让施工方不敢有任何马虎。

  同年,学校正式提出“人生在勤”的校训。从那时起,学校逐渐形成了踏实干事的风气。与此同时,细致的规范让文化的落地有条不紊,学校提出“学生要有学生的样子”,从外表开始对学生进行规范管理和习惯养成教育。

  不理解和质疑声接踵而至。但在“把每件小事做好,才能成就大教育”的信念下,20多年来,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到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历城二中都形成了细致、全面的规范,人人不打折扣地落实。

  当小事做久了便不再是小事,形成了共识,也形成了文化。如今,很多行为已经超越了规范,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和生活方式。比如,学生外出研学,会将用过的桌椅主动恢复原样;学生在任何场合听到国歌,都会立即肃立注目……

  “为什么一些县中留不住人?因为师生对学校失去了信心。”李新生直言,历城二中之所以能够逆袭,核心在于重塑了师生对学校的信任。

  不跟风不盲从,按规律办学

  2008年,学校在“人生在勤”基础上又提出“志达天下”,完成了“勤志教育”的拼图。

  此时的历城二中已经在济南崭露头角,但质疑声再度传来——“历城二中的学生只会死读书”。学校的道路到底该怎么走?

  变化始于一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2008年,科技创新教育教师高月锋开设了一节普及课,学生在这间办公室里动手实践。没想到,学生热情高涨,办公室很快被制作的作品堆满,学校又腾出3间平房供学生开展活动。随着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越做越大,2018年搬至新校区后,学校干脆规划出一栋楼,专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

  走进这栋楼的科技馆,每个互动装置旁都有一个二维码,学生扫码就能获得相应的数字资源和任务单。“我们始终认为,空间要为课程服务,不是为了装点门面。”高月锋说。

  在2025年举办的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历城二中一举斩获声乐、器乐、舞蹈三大赛项的一等奖及三项优秀创作奖,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成果丰硕。

  2010年,艺术团团长赵立秋刚调入历城二中时,学校连学舞蹈的学生都找不着,她就守在教学楼里“逮”苗子。从最初的18个苗子开始,学校又相继成立了合唱团、国乐团,并不断丰富学校的艺术课程和艺术活动。2017年,学校组建艺术团,目前已有500人的规模。

  从获得4700多项国家专利,到五大学科竞赛金牌数量稳居省内前列;从打造区域艺术教育标杆,到女足勇夺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多年来,历城二中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在历城二中校长李矿水看来,学校的发展靠的不是幸运,而是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是一个长线工程,县中的崛起尤其需要回归教育本质,不跟风、不盲从,按规律办学。

  重塑区域教育生态

  作为县域教育的龙头,优质县中肩负着改善教育生态、带动区域发展的使命。2020年至2025年,兼任历城区教体局局长的李新生,以历城二中为龙头,通过集团化办学与资源共享,带动县域教育生态走向良性循环。

  推行干部管理改革,打破“能上不能下”的积弊,推动30余名中小学“一把手”调整;实施校长3年任期制,赋予班子组建权,破除副校长终身制;着力规范教师流动机制,深化县管校聘,以公平公正的制度,为教育发展夯实人才基石。

  历城区唐冶中学是历城二中教育集团的第一所成员学校,也是济南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初中。在校长高玉岱看来,集团化办学就像“移树”,只有把文化的“根”移植过来,成员校才能健康成长。以“勤志文化”为根系,唐冶中学构建了系统的德育体系,通过开展课本剧等学生喜爱的活动,让观念浸润和习惯养成自然发生。

  2020年,历城区成立少年科学院,高月锋任院长。“我们建立了包含普惠课程、社团课程、小院士课程在内的三级培养模式,并通过科技节、联合教研等形式,探索科技创新教育的小初高一体化路径。”高月锋说。

  此外,历城区又成立稼轩文学院、中小学艺术团、校园足球办公室,推动区域内小初高一体化培养。

  当年那棵小树苗,如今已亭亭如盖。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勤志教育’的内涵也在持续深化。这两年,我们提出‘办一所具有实验性、先进性、生长性的未来学校,培养请祖国放心的时代新人’的办学目标与育人目标,一个更开放多元的‘勤志教育’育人体系正在形成。”李新生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5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