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闻叙事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25-08-09 作者:李红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叙事创新,文化“两创”需要叙事创新,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也需要叙事创新。实现中国叙事体系的系统化、学理化和针对性,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它必须面对真实的社会语境和社会问题以重建其理论起点。刘涛的著作《融合新闻叙事:故事、语言与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即是对此艰巨任务的勇敢挑战。

  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叙”与“序”相通,乃是指对某种秩序或程序的安排,它带来的是时间性、空间性、因果性、过程性等问题。“叙”当中必有“事”,否则“叙”将无物可依,但此“事”不仅指“事物”,而且指“事件”“故事”甚至“事故”,即它并非指静止的实体,而是起承转合的事态。在传统意义上,叙事通常依赖于文字、图像或影像,是一种观看的“文本”。但是在数字化时代,一切皆可数字化,一切皆可“秩序化”,因而一切皆可叙事化。叙事的时空以及观看逻辑皆发生了根本变化。超链接或跨媒介叙事依赖的并非文本结构,它们打破了文本的单一结构,打开各种远方的、多元的文本形态。德里达说“文本之外无一物”,也许并不准确,在一堆看似碎片的文本中,依然有“故事”在流动。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说“故事之外无一物”?因为没有了故事,叙事文本将空洞无物,破碎的文本将无法实现意义的连缀。

  在“叙”的意义上,数字化媒介才是真正的“融合媒介”,它将真实与虚拟、现实与文本、观看与参与皆纳入叙事当中。该书立足融合新闻叙事学的知识脉络,既打破了经典叙事学的“结构思维”,又突破了后经典叙事学的“视野”局限,最终将叙事拓展到了“万物”,实现了现实性的“物叙事”。尽管后经典叙事学试图将叙事置于“交流”“修辞”等实践来审视,让叙事获得主体、现实、社会等维度,冲破了经典叙事学“结构”的局限,但它依然只是一种“视野”的改变,只是将视野从文本拓展到了文本实践。融合新闻叙事学的最大贡献是将“媒介性”纳入叙事性中:不是将“媒介技术”视为叙事“载体”,而是将媒介视为一种叙事“规则”,起着一种“传导意义”的叙事作用。比如AR(增强现实)叙事便将虚拟环境与周围现实场景结合起来,将现实纳入叙事之中;各种交互技术让使用者不仅只是“观看”,还有行动的参与、经历和体验;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叙事”,网友也可通过各种爆料、质疑、举报来引导舆情走向。数字化媒介不但使“叙”的方式丰富多元,而且也让“事”不断地触及无边的现实,甚至超越“观看”而变成体验和参与。因此,融合新闻叙事学拓宽了传统叙事学的边界,进入充满实践感的新闻场域,获得真正的学术品格。

  传统叙事语法的核心是“时间”,它通过故事的起承转合来组织语言或者剪辑影像,“时间”成为建构因果、展现欲望、组织行动、揭示观念的“内意识”,让人或物得以通过行动组织起线性逻辑,形成具有深刻精神内涵的故事。数字技术媒介下的叙事时间已然发生了巨大改变,它通过概览压缩时间,通过还原细节打开遗忘的时间,通过超链接进入全新故事时间,通过交互技术并置时间,通过算法显示未来时间。当然,时间不只是作者所操纵的时间,还有接收者所参与或操纵的时间,它们共同构成了叙事的时间意涵。例如,游戏中的时间就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算法结构故事的“时间可能性”;另一个是玩家“选择”所操作的故事表征时间,玩家也支配着故事的进程。人工智能叙事甚至不再是作者叙事,而是“提示词”支配下的叙事,是可随时修正和改变的时间。媒介技术不仅提供了作者改造叙事时间的可能,也提供了受众参与时间叙事的可能,最终获得了重建世界意义结构的时间语法。

  除了“时间”问题,数字媒介技术下的融合叙事语法也不能忽视“空间”——时间作为抽象的“内意识”,也必须依赖于空间的运动而被看见、被体验。书籍的页码是空间,电影的场景也是空间,它们的“时间性”皆依赖于空间的“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时间。“现场”(present)看似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它是静止的,很容易被理解为空间。AR、VR(虚拟现实)等技术就是充满“现场感”的技术,它们的空间感很容易获得支配时间的地位,从而对影视剪辑技术的“时间线”构成冲击。观看者身体不再处于故事之外,而是沉浸式地介入故事空间中。当空间获得支配地位,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叙事模式便发生改变,呼唤全新叙事语法。除了故事空间的变化,媒介技术导航空间、交互空间以及屏幕空间的变化,也会带来全新的主体与故事的关系,最终重构人类的观看、体验和认知模式,形成全新的意义结构。

  新闻叙事实践充满了意识形态建构、话语权争夺、软实力建设、文化传播等战略性命题,并具体体现在数据新闻、叙事框架、生态文明话语、文化“两创”等现实场景中。基于融合新闻叙事学的理论脉络,该书最后详尽地讨论了西方数据新闻如何通过视觉修辞的关系、时间、空间和交互方式,刻画一个“他者化”的中国形象,以揭示西方意识形态生产的叙事学诡计;也讨论了生态文明话语、生态文明传承创新等议题的场景重构、时空再造和认同重塑等问题。在此,融合新闻叙事学不仅是一种认识论,而且是一种方法论和实践论,它不仅能够洞穿现实问题的诸多表象,而且能够解决具体的实践任务。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9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