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本是未成年人放松身心的时光,但网络游戏沉迷问题却再次引发关注。尽管各大游戏厂商的“限娃令”持续实施,然而防沉迷举措中的“空子”仍未完全补上。记者调查发现,个别平台落实不到位、充值诱惑存在,加上家庭陪伴缺失等问题,让未成年人沉迷风险依旧存在。
网络游戏防沉迷举措失守,根源在于多方面责任的缺位。部分游戏平台缺乏社会责任感,未严格落实防沉迷要求,或在技术上留有余地,让未成年人能通过冒用家长身份信息、注册无实名限制账号等方式绕过监管。更有网络平台通过租号、代练等灰色服务,为未成年人获取无限制游戏账号提供便利。与此同时,暑假期间家长因工作繁忙等原因疏于陪伴与管理,使得未成年人在精神空虚时更容易投入网络游戏的怀抱,进一步加剧了沉迷问题。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是堵住防沉迷漏洞的关键。游戏企业不能将“限娃令”视为形式,而应通过技术升级筑牢防线。要切实完善实名制系统,做到“人证合一”,利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确保注册者与使用者身份一致,从源头杜绝账号冒用问题。对于充值系统,需设置严格的未成年人消费限制,明确弹窗提示并要求家长确认,避免孩子在无监管状态下冲动消费。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游戏平台的监督检查,对落实防沉迷责任不力的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让企业不敢、不能在防沉迷问题上“打折扣”。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阵地,家长的智慧与陪伴是防沉迷的第一道防线。面对孩子对网络游戏的兴趣,家长不应一味禁止,而应主动引导。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暑期游戏规则,明确每日游戏时长、游玩时段,并约定奖惩机制,如将游戏时长与学习任务、家务劳动挂钩,既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也提升其时间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以高质量的线下陪伴填补孩子的精神空白,要通过亲子运动、阅读、兴趣培养等现实互动,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减少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防沉迷不是某一方的单打独斗,需要家庭、企业与社会形成合力。家庭的教育引导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企业的技术责任能筑牢规则底线,社会的外部监管能营造良好环境。三股力量协同发力,才能让未成年人真正内化规则,主动管理游戏行为。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守护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家庭陪伴更有温度,让企业责任更加扎实,让社会监管更显力度,才能让“限娃令”的空子无隙可钻,让防沉迷举措真正发挥守护之力。
(作者系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