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暑假,在工大智骋(合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内,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成蹊正在工作,他参与的国家发明专利“汽车电控半主动悬架系统控制方法”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进入市场应用。
从20世纪60年代安徽第一辆汽车在江淮汽车制造厂下线,到2023年安徽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二、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再到2025年上半年安徽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被安徽列为“首位产业”的汽车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换挡提速”。
如何与安徽发展同频共振?合肥工业大学立足车辆工程这一传统优势专业,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做有用的科研”
汽车悬架系统是所有轮胎力传递到车身的中间媒介,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采用空气悬架系统,是汽车兼顾舒适性和通过性的最佳选择之一。直至2022年,我国超过七成的空气悬架市场份额,仍然被国外企业占据。
就在当年,这一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在一次对安庆市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摸底调研中,被传导回合肥工业大学。学校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车辆自适应结构与智能系统实验室负责人白先旭教授带领团队迅速行动,攻关了空气减振器、非线性驱动控制及整车空气悬架系统控制器的正向开发技术。其研发出的乘用车空气悬架系统,实现了高精确电驱动控制,具有耐气候变化、耐冲击、可靠性高等优异性能。短短一年后,成果就在当地企业成功转化。
“在这里,涌动着的是真真切切的科研踏实感。”李成蹊说,“有企业需要,有工程师把脉,有市场验证,我喜欢做这种‘踩在地上的科研项目’。”
多年来,白先旭一直给学生们倡导一种科研导向——“做有用的科研”。
“这6个字,沉甸甸的。”早年间,白先旭留学国外,在做课题陈述时,曾几次遭到企业工程师的“灵魂拷问”:这项课题最终会有什么价值?在产业领域能发挥什么作用?
从实验室的理想状态到落地直面企业需求,这条路,白先旭走了8年。
当前,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立足安徽将汽车产业作为全省“首位产业”的时代契机,白先旭觉得,这8年的路走对了。
科研课题来自企业需求,科研项目由政府引导立项,科研过程由企业全过程把关,科研结果无缝落地产线。多年来,白先旭和团队始终践行“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模式,基于企业的技术攻关需求,结合团队教师的研究方向,形成汽车智能底盘、整车安全、智能驾驶等攻关课题库,组织研究生结合课题深度融入企业研发流程,相关研究成果也依托出题企业落地在研发车型上。
“能不能行,市场说行才行”
产教融合,在白先旭和团队看来,其实是一个流动的、全过程的系统概念,“科研人员要时刻把企业需求、落地后的成本产出等放在心上,落实在科研的发端、过程和落地的每时每刻”。
团队亲历的一个故事让学生侯英明感慨颇深。两年前,团队应车企需求,研发一款汽车智能悬架控制器。就在团队拿着自以为相当成功的研发样品前往产线进行落地验证时,来自企业的底盘调校工程师却反应平淡:“花了这么多钱就做了这?效果不行,再来调。”
经过半个月驻扎在产线,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反复切磋、打磨、调试,团队终于让控制器在汽车悬架控制方面达到了企业满意的效果。“让客户用不到20万的价格就能买到百万级车的驾乘体验,我们在投入和产出比中找到了最优解。”侯英明说。
“对高校科研工作者来说,我们总习惯把研究做在论文里。论文中我们总是写‘在理想状态下’,但落地了,才发现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几乎很难遇见。”这次经历对李成蹊来说同样珍贵,到了企业后,他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研发的产品要经过高速路、减速带、井盖、破损路面等不同路况的考验,“能不能行,试试才行。能不能行,市场说行才行”。
目前,团队基于“基础研究—专利布局—产业孵化”的链路,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闭环生态,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向赋能。
在基础研究阶段,团队通过对接企业技术痛点,确保课题来源符合产业实际需求;在专利布局阶段,要求学生在研发初期同步撰写专利,并建立“基础专利(实验室原创技术)+应用专利(企业合作改进技术)”分级保护机制,明确技术转化路径;在孵化阶段,支持成立科技企业,已成功培育工大智骋(合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合肥骐骥电驱动技术有限公司两家创新型科技企业。
“在产业需求里寻找科研蓝海”
“把根基扎牢,在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中寻找自己的科研蓝海。”从硕博时期至今,白先旭一直深耕“汽车磁流变电控悬架”研发项目。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行业走向的变化,白先旭在锚定科研基点的同时,不断抬高研究上限,攻关悬架执行器、悬架控制器、整车悬架改装与测试评价等多个关键技术。“希望学生的科研触角有定点有延伸,为他们的人生提供更多可能性。”白先旭说。
回望起点,“在国内的汽车电控悬架系统研发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目标已然实现。由团队自主研发的电控悬架系统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精确非线性电驱动技术实现阻尼力非线性误差小于0.5%,减振器响应时间小于16毫秒,整车预瞄电控悬架系统实现神经网络视觉路面精准识别技术和人车路“三位一体”控制算法……
作为一所以车辆工程专业闻名的老牌工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服务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代号令下,合肥工业大学车辆自适应结构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团队找到了践行“工业报国”这一初心的时代路径。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于祥成表示:“未来,我们将更加主动地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实际需要,在产学研合作的生动实践中持续创新升级,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以实际行动更好回答‘教育强国,工大何为’的时代命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