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青年说

发布时间:2025-08-25 来源:中国教育报

曹林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新闻回放

  据媒体报道,教育培训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专门面向马上就要进入大学的准新生的“高大衔接班”。其囊括高数、大学数理、大学英语、大学编程等多种课程,强调“赢在大学起跑线上”。甚至有教育机构推出了针对大一新生的“保研陪跑”产品,暑假就对这些学生进行考研科目的辅导,以赢在保研起跑线上。

  主持人语

  “高(中)大(学)衔接班”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继幼小衔接、小升初衔接和初高中衔接后,“赢在起跑线上”的思维又延伸到了大学阶段。这组文章的作者,进入大学才两年多,离高中还不是太远,他们对于真正的“衔接所需”更有发言权。有的还上过这种“衔接班”,对营销后的忽悠与误导,更有具身痛感。但愿这种过来人、局中人、局外人之说,能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家长和学生提供一种不惑的视角。

  “高大衔接”,真正需要衔接的是独立

  沈昕

  鼓励准大学生们提前准备,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本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但通过商业宣传煽动家长与学生的“抢跑焦虑”,这样的衔接就背离了教育本质。

  真正的衔接,首先应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学课堂更像开放式的草原,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引进门,而课后的“修行”更依赖于学生自身。那些宣称“提前学完课程就能轻松过关”的机构,实则是将大学课程简化为高数公式、英语单词的提前灌输,本质是把大学拉回应试的轨道,是对教育规律的无视。大学之路短则四年,长则七年甚至更长,若长期被外力填满日程,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与内在动机发育会受阻碍。况且不同学校课程设置不同,若真想提前准备,不如深入了解即将就读的学校和专业的情况,找到未来发展方向和学习动力。

  更关键的衔接,还在于提升独立生活能力。家长与教育机构习惯性地将孩子的成长视为“可设计的工程”,以为解决了学习问题,孩子就会一帆风顺。然而,进入大学,开销需要自己规划,宿舍卫生需要轮流打扫,人际关系需要自己维护。保姆式思维非但不能保证学生提前掌握大学知识与方法,更忽略了一个事实:学生不是学习机器,而是要在大学独立生活的社会人。

  最容易被忽视的衔接,是心理状态的调适。步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高手如云的课堂、多元的评价体系,不少学生逐渐缺少了寻找学习意义的动力。当新生面对着一页页PPT不知为何学习,一个人走在偌大的校园里不知去向何方,看着丰富多彩的社团不知道自己的喜好时,我想,这些困惑在“高大衔接班”上无法解决,而这恰恰应是当下关注的重点。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

  莫把上大学当作高中的简单延续

  吴思瑾

  “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都在学”——这句极具诱惑力又隐含胁迫的标语,像一根无形的绳索,套向了刚刚经历人生大考的年轻心灵。这看似“赢在起跑线”的未雨绸缪,其本质,是一种对成长规律与教育本质的深刻误解,将人生视为永无止境的冲刺跑道,而非自由探索的壮阔旅程。

  大学,绝非高中生活的简单延续,更不是一场需要提前起跑的竞赛。它是人生中一段独特而珍贵的阶段,是思想走向独立、视野得以拓宽、人格逐渐丰满的关键时期。以“抢跑”的心态闯入大学,无异于戴着枷锁去拥抱自由,用功利的标尺去丈量思想的无限可能。

  当年轻人还未从高考的疲惫中恢复,就被匆忙推入“预大一”的轨道,大学最珍贵的体验已悄然流失。提前透支的学习内容,让本该充满新奇与挑战的大学课堂失去了吸引力;过度聚焦于学分绩点的竞争,使人忽略了图书馆的浩瀚藏书、社团活动的多样魅力以及思想碰撞的无限可能……在ChatGPT重构知识获取方式的今天,比记住微积分公式更重要的,是保持质疑权威的锋芒;比提前通过四级更紧迫的,是培育依然能够流泪的眼睛和心灵。

  真正不朽的大学精神,往往诞生于那些敢于偏离赛道的时刻——在实验室为一个想法熬夜的执着,在辩论场为异见者鼓掌的胸襟,在人生岔路口选择少有人走的小径的孤勇……这些不被绩点、排名丈量的瞬间,才是人生价值的根基。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

  放下抢跑执念,看见教育该有的模样

  徐楚谦

  “大学剧本杀游戏,你能成功上岸吗?”培训机构把大学当成一场“避坑游戏”,加入社团叫“收集装备”,社交性格是“专属武器”,做简历是“面子工程”——美其名曰“大学重要节点,错过就是一生”。

  细细思索,每个时段都是“重要节点”。还没出生时,胎教机构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其实在肚子里就决定了”;学前兴趣班会告诉我们,“三岁看老”;高二时课外补习班告诉我们“高二是高中真正的分水岭”,高三时又说“其实高中的精华全在高三这一年”,结果往下一条便是“其实高考的成败,在高一就决定了”……

  这些被反复强调的“重要节点”,实则是营销者埋设的“捞金点”。只要能让消费者相信“此刻不投入,未来必悔恨”,任何阶段都能被包装成不可错失的时间窗口。营销者太懂得如何用话术编织焦虑的网,他们深谙,当成长被拆解成无数个“关键节点”,人就会在连续的危机感中缴械投降。

  对于广大家长和孩子来说,识别营销机构话术是表面的,真正需要打破的是给人生“结节”的执念。“焦虑营销”卖的是课,钩住的是万千家长望子成龙却又不知如何培养的迷惘,是被社会时钟牵着鼻子走的从众心理,自我定位的不清晰以及洪流涌来时价值取向的不坚定。焦虑营销卖的从来不是课,而是给这些犹疑提供的“速效安慰剂”——仿佛花了钱,就能把成长的不确定性兑换成一张写好答案的考卷。

  可人生从来不是需要处处抢跑的赛道,大学更不该是按剧本推进的游戏。那些被标价的“关键节点”,不过是营销者悄悄插在旷野里的广告牌。那些被包装成“必选项”的课程、被炒作成“分水岭”的阶段,终会在不断叩问里显露出营销焦虑的底色。真正的成长,藏在课堂之外的自我追问中,在试错后的顿悟中,在慢慢来的笃定中。当我们放下对“一步到位”的执念,才能看见教育本该有的模样。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