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留守”的种子开出教育的花

发布时间:2025-08-26 作者:通讯员 方慧 常栋梁 本报记者 张利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这是我的第一个五年,我和乡村教育彼此滋养,在我的三尺舞台上,越来越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向我涌来……”

  6月12日下午,在河南省青年学子基层就业典型巡回宣讲活动的讲台上,教育部2023—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嵩县德亭镇第二中心小学教师王予川的声音如清泉般流淌。她讲述着自己毅然返乡的故事,分享着自己用炽热青春守护乡村孩子的经历。

  从9岁时攥着奖状在教室门口哭泣的留守儿童,到19岁走出大山的大学生;从22岁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优秀公费师范生代表;到23岁聚光灯下的“河南省最美大学生”……王予川的每一步都写满奋斗。而24岁这年,她作出了最动人的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全科教师。

  青春抉择——

  她与乡村教育彼此滋养

  1997年,王予川出生在嵩县闫庄镇上菜园村的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家里有3个孩子。王予川排行老大,她早早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肩上的责任并没有让王予川放松学业,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有一次我考试考得特别好,学校说要开家长会发奖状。结果,原本答应要来给我开家长会的妈妈,因为要外出修渠,直到校长读完我的作文都没出现。全班只有我的家长没来,我站在教室门口哭,张桂香老师看到后搂着我说‘没关系,今天我当你的家长’。”从那以后,在王予川心里,老师成了除父母外最亲密、最重要的大人,一颗长大后当老师的种子也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这颗种子,成为她前行的灯塔。2016年高考,王予川坚定地报考了洛阳师范学院的公费师范生。从大一开始,王予川就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第一次去的是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庞村镇西庞村小学。

  “第一次支教上课时,我特别紧张,课件改了一遍又一遍,但讲课还是不顺畅。没想到学生很鼓励我,一直激情满满地和我互动,在自我介绍时,还为我热烈鼓掌。”分享自己和孩子们的故事,王予川总是滔滔不绝。

  因为自己淋过雨,就总想给别人撑把伞。“和孩子在一起,我好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眼中满是对老师的依赖和期待。”王予川说:“我想成为像我的老师那样扎根基层的好老师,留在乡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乡村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基层绽放——

  功在桑梓地,何处不青山

  2020年,王予川从洛阳师范学院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老家嵩县,在德亭镇酒店小学任教,承担起学校六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

  “从教第一年就教毕业班压力很大。面临升学,仍有将近一半的孩子对很多低年级学段的知识点一知半解。我生怕教不好耽误学生,还会给学校抹黑。”在焦虑中迎难而上,王予川一边向老教师学习,一边抓紧每个自习和课余时间,抱着试卷和练习册分析学情,做好针对性教学。

  在王予川的努力下,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快有了起色,校长也看出了这个年轻姑娘的潜力,大胆决定让初出茅庐的她担任六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在老教师的鼓励和配合下,我们让教研变成一个个简单而轻松的茶话会,研究谈论一个个教育教学中真实发生的难题。这种教研模式受到大家的欢迎,至今仍被沿用。”王予川说。

  本职工作搞好了,王予川又主动发挥全科教师优势,和老教师一起开设了阅读、朗诵、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让孩子们心里有爱、眼里有光。一年后,王予川顺利送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中,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开了个好头。

  工作的第二年,由于工作出色,王予川被调到德亭镇第二中心小学任教。

  来到新的天地,王予川更加坚定大胆地往前走。她从学校急需的社团课程入手,在教好语文、数学课的同时,带头上书法课、手工课、科学课,并率先在学校开设手工社团。同时,她还鼓励带动老教师积极发挥特长,组建起书法、跳绳、乒乓球、篮球、棋类、舞蹈等社团。

  社团刚刚办起来,王予川又开始组织各种特色活动。看学生对动作机械的传统课间操“不感冒”,王予川摇身一变成为“编舞师”,联合体育教师一起改编课间操,选择旋律欢快的流行歌曲配合舞蹈动作,让孩子们真正拥有了阳光大课间。

  一步一个脚印,在王予川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教育筑梦——

  带孩子们走出“物质的大山”,更走出“精神的大山”

  在王予川教室讲台右边的柜子里,记者发现了一个“百宝箱”,里面全是她自费购买的漂亮的便利贴、卡通铅笔、小笔记本、文具盒等。

  “这是我鼓励学生的小妙招。我给班里的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个记分牌,表现好就能得到相应的积分,然后用积分可以兑换自己喜欢的奖品。”王予川说,“有时候学生还会一起提出自己的奖励心愿,上次是全班每人买一根冰棍,这次是想要小水枪。只要要求合理,我都会尽量满足。”

  在同事赵俊辉看来,王予川是一个很有创意也很有仪式感的老师:“植树节的时候,予川会提前买一棵树苗,费老大劲拉到学校,和学生一起种。春天来了,她会带学生一起郊游,她班教室的窗台上现在还有她和学生郊游时捡的各种形状的小石头呢!所以,尽管她对学生的管理很严格,但仍是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如今,王予川就要步入在乡村教育阵地挥洒炽热青春的第6年,当老师越久,她也越能体会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以前我是一个留守儿童,现在这个身份转换,我又变成了一个留守老师。这个留守,其实就是留在乡村,守护更多孩子成长,为他们的未来点一盏灯、引一条路。”王予川坚定地说,“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不仅让孩子们走出‘物质的大山’,更走出‘精神的大山’,可以真正挺直腰板说声‘我是大山里的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6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