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借助“智囊团”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发布时间:2025-08-27 作者:关育兵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学校应看清自身劳动教育的薄弱点,在“智囊团”的帮助下找准突破口,有策略、有节奏地稳步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近日,首届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正式成立,全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将迎来31位专家学者、一线校长教师组成的“智囊团”。

  据了解,“教指委”将在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与建设、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监测评价等方面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北京市的这一举措能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专业力量支持,激发劳动教育的生命力,值得借鉴。同时,这也提醒学校要有意识地关注劳动教育当下面临的问题,积极借助身边的“智囊团”力量,更好地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要积极破解劳动教育缺专职教师的现实问题。在一些地区,不少学校的劳动课由班主任、体育教师甚至后勤人员兼任,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劳动教育所需的专业素养存在差距。劳动教育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丰富内涵,需要激发学生的持久兴趣。培养稳定且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不少学校的短板。各地教育部门不妨加强区域层面的统筹,组建劳动教育师资培训的专项“智囊团”,帮助学校切实提升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质量。

  要善于打造劳动教育的专业场地。现实中,一些城市里的学校空间有限,缺乏专门的劳动实践空间;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劳动教室,却因为缺乏系统设计沦为摆设。令人遗憾的还有,一些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因与校内课程脱节、组织管理复杂、安全责任顾虑等问题,使用率偏低,宝贵资源在闲置中蒙尘。如何突破专业场地的现实局限,需要“智囊团”深入学校做好调研,帮助学校找到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要在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将劳动课简化为手工制作或是等同于体力劳动的做法不可取,要求学生“拍照打卡”留痕则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现实中,一些学校囿于自身专业力量不够,在劳动教育方面缺乏融知识、技能、价值观于一体的系统化课程设计,劳动教育较为僵化。这急需专业力量给予更多智力支持,帮助学校重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的评价监测问题也应引起重视。若劳动教育成果缺乏科学的衡量标准,其评价结果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或升学体系中无实质分量,学校、家长与学生的重视便难免“悬浮”。因此,如何基于学情、校情,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监测机制,需要“智囊团”重点关注。

  面对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专业力量帮助学校找到破题之道很有必要。“教指委”的成立,可以聚焦学校普遍面临的师资、场地、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困境,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同时总结提炼有益经验供更多学校借鉴。不过,外部的支持终究只是外因,更为关键的是,学校要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看清自身劳动教育的薄弱点,在“智囊团”的帮助下找准突破口,有策略、有节奏地稳步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作者系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学校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7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