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高校承担着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的重要作用,既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传承者,也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推动者。
高校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思政价值和教育内涵,在长江教育创新带建设中发挥具有引领性、创新性、实效性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挖掘长江文化蕴含的教育价值,坚持以教育为载体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积极探索构建长江文化育人体系。
价值引领:
深挖长江文化育人内涵
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既承载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为长江沿线高校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
长江文化的开放底色蕴含教育追求。长江凭借地跨东西、沟通有无的区位与功能优势,在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加速了中华文明的聚合与内化。这种对内凝聚认同、向外融汇有无的文化底色,为立德树人提供了重要价值支点。
长江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鲜活资源。长江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凝结着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彰显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是高校培育和激励时代新人勇毅前行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长江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具有高度协同性。长江流域儿女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敢为人先、家国天下、兼容并包的道德品格,追求真理、百折不挠、英勇不屈的崇高精神,以及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和衷共济的集体主义理想,共同构成了长江文化的精神标识。这些思想成果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新人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高校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思政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青年学子在新征程中担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同时,要充分发挥长江教育创新带沿线博物馆等载体的育人功能,讲好长江故事,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思政课教材,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整合资源:
构建“文化—课程—实践”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深入挖掘长江教育创新带文化资源,构建了“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
构建了以传承长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育人体系。2023年6月,学校启动“文化传承·南航行动”长江教育创新带文化大讲堂,邀请长江沿线20家博物馆馆长走进校园,共建“长江教育创新带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大课联盟”。2024年6月,通过“文化传承 南航行动”长江教育创新带文化育人共同体建设座谈会,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项目共研的协同育人机制。
打造了长江文明通识课程体系。学校开设了“长江文明”系列讲座,构建了“世界大河文明框架下的长江文明”“博物馆是什么”等模块化教学体系,并由多位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领衔授课。课程以磨盘山遗址、三星堆遗址等典型案例为载体,将文物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
创新了馆校协同实践育人模式。学校与20余家博物馆共建文化实践育人基地,组建长江文化“大思政课”馆校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连续3年开展“文化传承·南航行动”专项暑期社会实践,组织53支学生团队前往长江沿线博物馆开展“三个一”(一次主题调研、一次深度访谈、一次文化宣讲)研学,累计2000余人次参与,实现了馆校资源的双向流动。
创新路径:
长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创新
学校将持续深化长江文化与文化育人的融合实践,系统探索二者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着力构建长江文化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其在铸魂育人、启智润心方面的独特价值。
夯实“主渠道”,拓展“大思政课”建设维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精神,系统构建长江文明系列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有机整合长江流域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等优质资源,将博物馆文物资源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体系,打造具有鲜明长江文化标识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搭建“大平台”,完善馆校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依托长江文化“大思政课”馆校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通过课题研究、学术研讨、专家互访、专题讲座、实习实践等多元路径,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推动博物馆思政资源深度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发挥长江教育创新带博物馆文化实践育人基地、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作用,持续开展“文化传承·南航行动”专项实践、长江沿线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构建“学校+场馆”沉浸式育人新场景。
打造“共同体”,构建文化育人创新生态。推动长江教育创新带文化育人共同体建设,聘请长江教育创新带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担任“大思政课”教师,生动讲好长江故事。建立思政课教师与长江沿线纪念馆、博物馆的常态化交流培训机制,组建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研修团,鼓励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等教师群体深入博物馆开展实践研学,持续推进“教师暑期学校”活动,组织教师深入长江沿线博物馆开展长江文化、传统文化、师德文化等专题学习。建立集体备课机制,围绕长江文化开展教学研讨,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增强思政课课堂效果与育人成效。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7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