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数学,社会进步背后的“精算师”

发布时间:2025-08-27 作者:肖家耕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数学往往是枯燥公式、抽象符号、复杂计算的集合。然而,当我翻开吴军博士所著的《数学之美(第三版)》(人民邮电出版社)这本书时,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数学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一门与生活、科技密切相连,且充满魅力的学科。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解读数学之美,将数学原理与实际应用相融合,为我开启了一场数学认知的革新之旅。

  算法与信息:科技背后的隐形翅膀

  《数学之美》的开篇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吴军博士从信息论角度出发,讲述了信息熵、编码等概念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看似简单的信息传递背后,隐藏着精妙的数学原理。比如哈夫曼编码,构建最优二叉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据的压缩效率。这一编码方式是基于严谨的数学推导出来的,在通信带宽有限的情况下,哈夫曼编码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可以将大量数据进行压缩,确保信息高效、快速地在信道中传输。

  在探索引擎原理中,数学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PageRank并非简单的网页排名算法,其背后蕴含图论和线性代数的深刻知识,采取迭代计算的方式,计算每个节点的权重,然后确定网页的重要性排名。这种将复杂网络结构化并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方法,使我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力量。

  语音识别技术在当前的智能语言助手等领域被广泛运用,同样需要数学的支撑。语言信号的处理涉及隐马尔可夫模型、傅里叶变换等数学工具。隐马尔可夫模型通过对语音特征序列的概率计算,能够实现语音到文字的转换;傅里叶变换可以将时域的语音信号转换到频域,这样更有助于提取语言特征。采用这些数学方法,机器可以听懂人类的语言,从而实现人机交互。

  数学与艺术:人文艺术的别样诠释

  数学与人文艺术之间的联系,在以往的认知中常被忽视。但是《数学之美》却揭示了数学与人文艺术间的内在联系。

  在音乐领域中数学身影无处不在,从乐理角度来看,音阶的划分要遵循数学比例。在绘画、建筑领域,黄金分割比例作为最具美感的比例关系,被广泛运用。在很多绘画作品中,画家会采取黄金分割进行构图,这样可以确保画面富有美感,且整体更加和谐。比如《蒙娜丽莎》等画作,其中的人物面部比例都符合黄金分割原则;建筑方面如帕特农神庙、埃菲尔铁塔等,其中的设计也遵循了黄金分割比例,展现出建筑整体的美感与庄严。此外,数学与文学间也存在着联系。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可以采取文本词频统计、语言模型构建等方法,也可以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不同作品间的相似性。将数学运用于文学研究,为人文艺术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利器

  阅读《数学之美》,让我领略到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思维的魅力。数学思维突出逻辑严谨、抽象概括、模型构建,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数学家会先将问题抽象化,去除不必要的细节,从中提取关键要素,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问题,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效率。以谷歌地图中的路径规划功能为例,这一功能是通过最短路径算法等数学知识实现的,在地图场景中,道路网络错综复杂,要精准找到起点和终点,并规划出最佳路线,需要运用数学思维将地图信息转变为图像结构,之后采用算法在众多途径中搜索出最短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对问题的抽象和模型构建是极为关键的。

  数学思维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突破常规思维,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创新在艺术领域和科技领域同样重要,伟大的艺术创作、科技发明都源于创新思维方式。在人工智能领域,机器算法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创新,这便是创新思维的生动体现,传统机器算法在处理大规模、高维度的数据时是存在局限性的,于是科学家引入新理论和方法,比如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其中,卷积神经网络借鉴了数学中的卷积运算概念,可以自动提取图像中的特征,其在图像识别任务中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循环神经网络是基于序列建模的数学思想,在处理具有时间序列特征的数据时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在语言处理、语言识别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感悟与启迪:数学教育与应用的新征程

  读完《数学之美》,我对数学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不单单是课本中的理论,更是与我们的科技、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具。它不仅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为人文艺术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数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引导学生记忆公式、训练计算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带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使其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数学之美》也激励着我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要不断运用数学思维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数学之美》是一本具有深度的佳作,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为广大读者展现出数学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启迪思维、激发创新的智慧之书。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数学教学工作产生了全新的认知和感悟,也更加坚定了我探索数学奥秘的决心。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北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7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