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数据实证让“教”更精准

发布时间:2025-08-28 作者:高银莉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为一名有着14年教龄的一线教师,我亲历了教育数字化从起步到深入的过程。教师如何借助数智技术,将教学决策从传统经验判断转向数据实证?又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回归“看见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本质?

  从“以教定教”到“以学定教”

  传统备课中,教师往往依据教材和自身经验预设教学流程,这极其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且难以判断每个学生的水平。借助数字化工具,教师可以在课前获取真实的学情数据,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误区,实现“以学定教”。我在教授初中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课时,利用智慧作业系统发布了预习检测题:“用手把大西瓜和小番茄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松手会出现什么情况?”系统反馈的数据显示,许多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规律冲突。针对这一学情,我及时调整了课堂教学设计,增加了相应的探究环节。这让我意识到,数字教育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知识观,教师的核心功能不再只是知识传递,更在于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设计教学活动。

  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循证

  传统的集体教研往往停留在经验分享层面,缺乏明确的主题和数据支撑,导致讨论难以触及真问题。如今,教师可依托数字化工具获得多维度的学生数据,并据此开展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在一次物理教研活动中,我们利用系统生成的学情图谱,发现学生对“相互作用力”这一概念的理解普遍薄弱。对此,教研组立即调整教研主题,组织教师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查找教学策略,并设计了一组可视化实验加强学生的理解。这种以数据为依据的教研方式,使教研活动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效果。

  从传统反馈到即时反馈

  教学反馈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课堂提问或课后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而,课堂提问时学生的回答无法代表全班水平,人工批改课后作业反馈慢、耗时长且难以完整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问题细节。随着智慧作业系统的应用,学生提交作业或练习后,人机协同智能批阅,系统实时生成统计报告,教师和学生可以即时查看正确率、高频错题等关键数据。这种即时反馈使教师能第一时间掌握全班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共性问题迅速调整教学策略。在学习“电与磁”章节时,我通过班级数据图谱发现部分学生对“电生磁”概念掌握不佳。于是,我利用系统为这些学生建立了线上“靶向班”,推送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视频进行强化学习。这一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教学效率,也使教学走向“高效、个性、精准”。

  随着数字化教学实践的深入,我们不再满足于“教得认真”,而是追求“教得精准”;不再依赖个人经验作判断,而是学会“用数据说话”。当技术真正服务于育人时,教师就能从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

  (作者系银川市第十五中学教师)

  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8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