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学生安全无虞、班级秩序井然、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固然可喜可贺,但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不能止步于此,要着眼于每一名学生校园生活幸福感的获取,致力于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寄宿制学校班主任不可或缺的教育担当。
精细化管理,厚植校园幸福感。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小,家境一般不太宽裕,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对孩子的管理、教育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寄宿学生全天候生活在校园。班主任应密切关注每一名学生的生活状态,及时出现在寄宿学生困难之时,成为他们生活的服务者、指导者。班主任应以理解的眼神、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话语、温馨的抚慰、真诚的建议、暖心的鼓励、热切的期待,赋予寄宿学生细致的关爱、家庭的温情,成为他们处理生活“疑难杂症”时的及时雨、彷徨无主时的主心骨,给予留守生、单亲生、困难生家庭教育与亲情的补偿。全程陪伴,悉心关爱,精细服务,润泽心灵,厚植校园幸福感,这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厚重、高尚的教育担当。
常态化育人,筑牢成长基石。班主任应将寄宿学生在校时间切分出若干最小单元,将基本生活知识、劳动技能、人际交往等知识适时注入每个单元、融入常态管理,提升寄宿生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宿舍不仅是留守儿童居住的地方,更是其成长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发挥宿舍在居住、育人、活动、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宿舍里应被子折叠齐整,洗漱用品摆放有序,室友间性格互补、友爱互助,打造温馨和谐、卫生健康的寝室文化。笔者发现“抱团成长”的模式更容易形成动力源,要在常态化管理中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行得远”的道理。班主任要开展常态化的德育主题活动,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成长仪式教育、感恩励志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等,培养寄宿生的秩序意识、礼仪意识、感恩意识,助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托举乡村学生的读书梦、成才梦。
开发“微课程”,赋能学生未来。班主任要眼光长远,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眺望未来。教师要细致观察每一名学生智育发展、体能增强、意志锤炼的触发点,因势利导,开发各种各样的“成长微课程”,激发生命潜能。如充分利用寄宿生充裕的课余时间,组织读书沙龙、球类活动、跑步比赛,创建文学社、军武社、辩论队,开展象棋、书法等传统文化教育课,让学生增长才干、磨砺品格、涵育道德,树立远大理想。
教师要充分了解乡村学校的特点与优势,因地制宜,适时、适度地开展耕读教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在植树节、劳动节等节点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享受劳动。精心打造“成长微课程”,能够为学生打开通往广阔未来的大门,让学生走出乡村能生存,留在乡村能生活,面向未来能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1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