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青年说

发布时间:2025-09-03 来源:中国教育报

曾一果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党委书记、副院长

  新闻回放

  据报道,在“药都”江西省樟树市,中草药香气在青砖古巷间蔓延。今年暑期,宜春学院“岐黄文化·青春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大学生们扛着直播设备穿梭其间,将镜头聚焦在当地非遗项目中药制作技艺上,他们运用“电商直播”新模式,帮农户“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主持人语

  实践出真知。今年暑假,暨南大学等全国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上装备,开启“直播”,到祖国各地的乡村去,将镜头对准美丽乡村,热情讴歌和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这是一次真正的双向奔赴。青年大学生给乡村带来了新鲜的知识、话语和观念。对青年大学生而言,下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是一次精神洗礼和个体成长之旅。这也提醒高校应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在社会大课堂中立德树人。

  青春力量激发乡村活力

  谢瑞瑞

  走进大自然和古村落、聆听村庄的声音和非遗匠人的故事,青年大学生通过vlog、直播、短视频、纪录片等数字化的方式激活乡村复兴的密码,将沉睡的传说、非遗技艺和美丽的风光呈现给世人,值得点赞。然而,青年大学生走进乡村,不应只是匆匆游客,而应该成为讲好“乡村文化故事”的叙述者,他们有责任唤醒“乡土之魂”,让村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村庄和文化。

  青年为乡村赋能,贵在善用“新技术”,搭建“致富桥”。手握新知识、新技术的青年人,是打通城乡信息鸿沟的关键。架起直播间、运营电商账号,青年大学生能让藏在田间地头的无数农产品成为品牌,在城市和海内外畅销。前沿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架构、富有远见的大数据消费趋势分析,青年大学生从课堂走向大地,他们将所学与乡村发展所需紧密结合,“新技术”具象化为“数字赋能”,服务于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凭借较强的“网感”和创新思维,青年学子们参与设计特色乡村旅游路线、开通乡村旅游直播、打造“网红”民宿和音乐节,效果喜人。不仅如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青年学子们深知需将创新的根须深扎于本地土壤,他们教授村民使用手机、学习拍摄,推进旅游线路落地确保项目可实施、可持续,真正为乡村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当自然、文化、技术、经济和旅游融合,青年大学生真正摸到了乡村振兴和发展的脉搏,实现了促进乡村振兴与个人发展的双赢。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乡村沃土涵养青年成长

  顾天昱

  课堂是传道授业的场所,而乡村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场域。但知识的转化并非一蹴而就,乡村社会实践从来不是轻松的“观光式”体验,而是一场全方位的考验。直播信号时断时续、电商销售遇冷、村民对直播持观望态度……生活远比课堂复杂,现实问题并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唯有在团队协作中想办法、找路径、解难题,才是应有的破解之法。

  乡村的“考卷”没有标准答案,它不同于学业成绩的量化打分,是对青年心性、责任、韧性的一次全方位检验,设计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地理、交通、文化等因素有充分考量。这种综合训练远超单一课程的范畴。在方案受挫后学会调整策略,在沟通中学会换位思考,这种全方位的淬炼,正是“三下乡”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乡村是大学生价值塑造的沃土。如果说课堂上的教育向学生传授理念,那么乡村的社会实践则让青年学子们在真实场景中触摸到人生的厚度。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非遗工坊,与抽象的理论相比,鲜活的体验更能震撼人心。在一次次的实践交流中,大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学习者”变成“服务者”,在解决实际问题、回应村民期待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重量。这种价值塑造,正是教育“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

  乡村振兴需要青年,也必将成就青年。让更多大学生走进乡村、扎根乡土,在广阔天地中涵养心志、砥砺担当,不仅是对个人的塑造,更是对民族未来的培育。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

  田野是没有围墙的思政课堂

  梁芳怡

  药学专业的学生略显生涩地拿着刀具,耐心讲解着中药制作技艺;旅游专业的学生围坐讨论,设计出“两日文旅闭环线路”……那些在课堂中被反复讲述的理论与成就,那些多年以来努力打磨的专业技能,在这一刻终于跨越静态知识的边界,通过实践的桥梁,真切地呈现在青年学子眼前。知识不再是悬浮的概念,而是“用得上”的工具,是“看得见”的成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学习的真谛,从来不仅在于传授专业之术,更在于培育为人之德。几乎每一名学子,都曾在某个深夜自问:我所学的一切,究竟有何意义?毕竟,外界的声音太喧扰了。从所谓的“文科衰落潮”到“AI取代论”,对各专业的讨论与质疑从未停止,关于就业、关于前景、关于价值的争论从未停歇。而回应这类困惑最有力的方式,或许正是: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象牙塔,踏入真实的社会大地,走向广阔的乡村田野。

  当知识落地生根,它所唤起的不仅仅是一份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如何以专业能力回应社会所需、以自身所学增进民生福祉。屏幕上“原来樟树这么有底蕴”“我一定要去打卡”的留言近在眼前,龙溪谷景区周末专场直播创下“次日景区接待量翻倍”纪录的喜悦更是如此真实,“为人民服务”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学习的目的与意义也就此彰显。

  这堂“大思政课”没有围墙,它的教案是万里田野,它的课本是躬身实践。关于“学以何用”的追问,在泥土与烟火之间,得到了最真诚、最响亮的回答。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24级本科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3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