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是高校未来10年发展的第一个五年,下一个五年就是建成教育强国的时间节点。当前,我们需要在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全新坐标中,看清教育内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进而把握好教育的时代方位、历史责任和重大任务。广大高校应当锚定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谋划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尤其是新的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为此,要认真思考和把握好以下九个重大课题。
一是明确学校的定位与目标。定位与目标要聚焦特色和差异。我们要建成的“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应当是类型、层次不同,特色各异,丰富多彩的教育体系;既要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也要有服务区域、地方、行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让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一般高校。各高校都应当在这个大体系中找准位置、明确定位、作出贡献。总体上说,应当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基本办学定位,综合性、特色化的基本方向,明确发展定位。我们所说的强国,是全球视野下的强国,世界一流也是全球坐标中的一流。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也一定要有国际可比的充分考量。
二是把握发展基本思路。发展思路是实现定位和目标的策略。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具体发展策略也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原则必须共同坚持。比如,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坚强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两翼;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目标。
三是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的结构问题,本质上是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关系问题。要认清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遵循学科专业建设的规律,把握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学校自主,升级改造传统学科,前瞻布局未来学科,加快发展交叉学科,重点建设一流优势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更要建成一批世界前列学科以及一批世界一流学科。通过学科专业积极稳妥的调整,提高高校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增强高校办学特色,提升学科水平和综合实力。
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置于中心地位,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教材、教法、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特别是要深刻认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改革的紧迫性、深刻性和广泛性,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要增强学校的文化自觉,着力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学改革不应只是考虑怎样做“盆景”,而是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五是加强科学研究,注重产教融合。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科技成果的多少、对国家贡献的大小是衡量学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要坚持“四个面向”的科技工作方针,以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克服“小、软、散”等顽瘴痼疾,通过有组织科研产出大成果;鼓励自由探索,追求从“0”到“1”的突破;通过校企合作、运用市场机制,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效率,以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办学之本,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基础和前提。建设一流教师队伍,要做好人才揽聚工程,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要利用国际国内的机遇,汇聚人才;要深化教育评价和人事制度改革,用好人才,人尽其才。
七是高水平开放合作。开放合作既是高校的使命,也是保持卓越的真谛。要关注世界教育改革走向,把握趋势,为我所用,勇于超越,走到世界教育发展的前列。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科研合作与全球教育治理等方面开展更加广泛、更具韧性的深层次开放合作,在全球合作中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八是深化综合改革。综合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之上。不了解基层的实际矛盾,没有对矛盾各方面及其相互关联的深入分析,笼统地谈综合,结果是一笔糊涂账。因此,要了解实际、分析矛盾、找出关联,才能分清主次、明确重点和先后顺序,才能推进综合改革。要坚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的原则,持续推进改革。
九是把握时间节点。“十五五”规划是针对未来5年的谋划,虽然只有5年,但其中有两个时间节点很重要。一个是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要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另一个是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要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些都是党中央提出的要求,也是紧迫的任务。学校的发展规划要与这两个时间节点所要达成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相契合。
过去我们常说“建设教育强国,任重而道远”,如今更感“道不远任更重”。高校的“十五五”规划,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学校校情的基础上思考,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五大特征,科学设置“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奋斗目标,精心擘画高站位、可操作的路线图。这既是应对当下挑战的务实之举,更是面向未来、塑造未来的战略抉择。唯有如此,方能不负时代重托,在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异答卷。
(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3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