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的核心在于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新学期伊始,家长们的“开学焦虑”又成了热点话题。从反复核对开学资料的“强迫准备”,到购物车里塞满姓名贴、错题本的“过度囤货”,再到张口闭口“邻居家孩子”的“盲目攀比”,不少家长如同被无形的鞭子驱赶,陷入“越准备越慌,越对比越急”的怪圈。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通常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感到担忧、紧张、不安,甚至伴有生理上的不适。一般来说,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其本质是想要通过可控的行为缓解对未知的担忧。家长只要将焦虑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心理学上便具有积极意义;若焦虑超出合理范围,则极易对家庭氛围和孩子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焦虑的根源并非开学这件事本身,而是家长在教育中失去了主见——既没有树立对孩子的合理期待,把不准孩子的成长节奏,也找不准自身的角色定位。一些家长的开学准备,看似细致周全,实则是用身体的勤奋掩盖思想的懒惰;口中高喊“为了孩子好”,实则忽略了准备工作的核心——是否贴合孩子的实际需求。如同给植物浇水,适量灌溉能让其茁壮成长,但若是不分时段、不顾土壤干湿一味猛灌,只会让根系腐烂。
现实中,不少家长的焦虑源于怕孩子落后,于是将超前预习当作救命稻草,逼着刚上小学的孩子提前学完半学期课程,或是拿“别人都会,就你还不会”的话语施压。这种做法如同给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套上跑鞋,强行催促奔跑,不仅容易让孩子摔倒受伤,更会让他们心生抵触。
科学规划的核心在于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为孩子搭建成长阶梯,避免用超前透支替代循序渐进。幼儿园阶段,重点是帮孩子建立“分离安全感”,通过模拟入园流程、分享校园趣事,让孩子对新环境充满期待;小学阶段,核心是培养时间管理意识,比如和孩子一起制定“课后作业+玩耍”的时间表,而非一味追求超前学习;中学阶段,更应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而非家长全程包办。当规划贴合孩子成长规律,家长便不会再被攀比心裹挟,而是能陪着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在合适的阶段做合适的事。
部分家长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转化为对孩子的过度掌控——反复检查孩子的书包、不停叮嘱学习注意事项,这不仅消耗家长自身的精力,更会将焦虑传递给孩子,形成“家长焦虑—孩子慌乱—效果糟糕—家长更焦虑”的恶性循环。这就像两个绑在一起的人走钢丝,一方因恐惧不停摇晃,另一方也会跟着失去平衡。
其实,科学规划的本质是家长从“掌控孩子”转向“管理自我”,用“有序节奏”替代“无效内耗”。所以,家长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一方面,接纳“不完美准备”,明白没有任何准备能做到“万无一失”,孩子的适应能力远比家长想象中更强。另一方面,用积极行动释放焦虑,比如把与其他家长攀比的精力转为理性交流教育经验。当家长能以有序节奏、平和心态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不仅能让自己摆脱焦虑的困扰,更能为孩子树立“从容应对未知”的榜样。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非短时间的冲刺。家长若是陷入习惯性的攀比和担忧,焦虑便会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开学焦虑、毕业焦虑、升学焦虑、就业焦虑、婚姻焦虑……焦虑的家长,时时处处作茧自缚;而不焦虑的家长,早已陪伴孩子轻装上阵。
开学本应是充满期待的新旅程,而非让家长焦虑丛生的攻坚战。当家长学会用合理期待看待孩子成长,用做好本分界定自身角色,便会发现焦虑不过是缺乏科学规划的产物。有主见、懂规划的家长,不会被外界的声音裹挟,不会因未知的担忧慌乱,而是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据此明确“我该做什么”“按什么节奏做”。教育的诀窍,从来不是家长用焦虑为孩子铺路,而是用从容陪伴孩子前行——有主见,自然不会焦虑;有规划,方能行稳致远。
(作者系《四川教育》主编)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5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