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依旧可以从学校师生口中听到对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原创舞蹈节目《锦鲤》的各种赞扬。《锦鲤》由北京舞蹈学院师生共同设计与完成,是学校主动挖掘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代表作之一。然而,优秀作品的背后,更多的是师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付出与努力。
不同于综合性高校的教学育人模式,北京舞蹈学院作为一所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人创作能力与舞蹈实践能力,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两个要素,即教师不仅能深耕学术理论、高水平创作,而且还需要能驾驭舞台实践,从而培养新时代舞蹈专业人才。围绕教师艺术创作能力与舞蹈实践能力,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北京舞蹈学院积极探索数字化舞蹈教学的新路径。
在教师个人艺术创作方面,学校自建了动作捕捉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增强教师舞蹈表演技能。近年来,从影像视频库记录舞台表演、教学示范等内容,到现在教师利用多种数字软件,如有的教师利用开源运动分析软件,通过视频导入分析动作速度、幅度,将练习视频对比标准动作进行详细分析,有的教师使用运动捕捉系统,通过捕捉关节轨迹重心变化等数据使细节动作更精细等,并为提供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在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的背景下,结合教师创作和教学需求,学校自建了动作捕捉实验室,依托光学动作捕捉系统记录舞者的动作数据。当前,实验室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舞蹈草稿,配以舞蹈动作精准化数据记录与分析,教师再以艺术直觉进行二次创作。这样的创作与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快速地接触更多的舞蹈作品、开展舞蹈实践,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点对点地理解舞蹈细节动作的“美”,既扎根传统,又突破边界。更值得一提的是,“技术赋能+艺术升华”的模式,使教师过去编创往往靠灵感闪现,转变为现在数字化软件捕捉舞者的思维轨迹,灵感变成了可追溯、可优化的创作链条。
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室。该实验室重点是将舞台表演中常用的威亚技术与AR、VR相结合打造沉浸式场景,探索在虚拟与真实交织的空间中,如何更好地实现舞蹈艺术创作,《锦鲤》正是该实验室推出的代表作品。
在教师舞蹈实践能力方面,学校推进教师职业生涯建档,以数字化档案激活教师潜能。学校借助数字化管理系统,构建起教师发展的动态数据库,及时记录、系统追踪、长线分析,清晰勾勒每位教师专业发展图谱。在档案梳理分析过程中,学校发现艺术院校教师能力结构呈现多元特性:有的教师深耕舞台表演,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有的教师在理论研究领域造诣深厚,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还有的教师擅长跨界创新,在舞蹈与科技融合方面颇有心得。
如何将电子档案数据用于赋能教师发展?学校意识到传统的发展路径难以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为此推出“青年舞蹈家工作室”计划,遴选在舞蹈表演领域具有突出潜力的青年人才,为其配备专属创作空间、技术支持团队及艺术资源对接渠道。工作室打破传统教学与科研组织模式,通过项目制运作,鼓励青年教师主导舞蹈作品创作、参与社会艺术实践,将个人艺术理想与学院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西游》《美的化成》《一刻》等作品与观众见面,并获得了大众的好评与喜爱。
“技术赋能艺术、艺术反哺技术”,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北京舞蹈学院聚焦教师个人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以数字化实验室、教师数字化档案,为教师的个人成长与教学提供更优质的育人环境、更多样的发展路径。当前,北京舞蹈学院正在以数字化充分释放教师个人的能力,推动学校舞蹈教育生态向数字时代跃迁,塑造着北舞独特的文化创新氛围。
(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9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