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西安科技大学构建全过程、全场域、沉浸式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牵引学校就业工作提质增效——

校准人生坐标 奔赴“煤”好未来

发布时间:2025-09-10 作者:本报记者 张滢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今年的秋季双选会足足比往年早了20天!”9月一开学,西安科技大学就业工作一线的教职员工们就立即投入准备状态。

  而刚刚过去的暑假,在西安伏天热焰的“炙烤”中,该校和就业相关的各项工作也没有丝毫停歇:校领导、各学院负责人访企拓岗促成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校内就业系统向学生推送岗位信息600余条……

  促就业,这所行业特色高校为什么要这么“拼”?他们又“拼”出了哪些为学生服务的实招?

  踏踏实实面向煤炭行业“基本盘”

  “煤矿不可能建在一线城市,而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又是人之常情——对于一所‘因煤而生、依煤而兴’的行业高校来说,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矛盾。如何引导毕业生踏踏实实面向煤炭行业的‘基本盘’,去基层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是一大难题。”谈及毕业生就业,该校党委书记来兴平从不讳言学校面临的现实困惑。

  他举了个例子:学校煤炭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省内的大型煤矿从事技术岗位,试用期后月薪普遍过万元,有的技术骨干甚至可以达到年薪30万元左右。而同期选择在西安从事非技术类岗位的毕业生,起薪多在四五千元,甚至更低。部分人还因岗位匹配度不足,最终选择转行。“即便如此,仍然有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

  学生的选择源于复杂的个人动机。有的考虑要“离家近”、子女就学方便,有的则直接指向就业地点能否点到丰富的外卖、是否有和朋友聚会的场所、是否方便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等。在来兴平看来,在就业这件大事上,高校最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走出个体局限,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我们常说‘校准人生坐标’,但这个坐标从来不是孤立的——横轴是个人的兴趣与能力,纵轴则是国家的需要与发展。当两者重合时,坐标点才有穿透时间的重量。”来兴平说。

  而这一理念,也是该校近年来通过文化、教育、科研、服务等场景创新,构建全过程、全场域、沉浸式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牵引学校就业工作提质增效的出发点。

  以全方位改革为促进就业打基础

  促进学生到煤炭行业就业,实现行业认同至关重要。

  “学校从就业观念与就业前景两方面发力:一方面,校企协同深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场景的‘现实感’,通过多种形式立体传导就业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实践场景下深化学生对所学专业、行业发展、就业前景的认知。”该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李建明介绍说。

  他的手中有两组统计数字:近两年,该校共有52支专项实践团赴西北5省(自治区)17市60余家煤矿调研学习,面向行业及西部地区就业比例实现连年增长。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覆盖率达100%,2025年超过40%的学生通过实践确定就业方向。

  “毕业生逐步实现行业认同,是学校积极对接国家‘双碳’战略,紧紧抓住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趋势的具体体现。”在该校教务处副处长王树奇看来,学校通过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对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发展同频,为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树奇介绍,作为陕西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A类学科的大学,该校近年来以“能源+”“安全+”促动优势学科群壮大,以“AI+”赋能“能源、安全”等特色主体学科升级,主动布局交叉新学科,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采矿工程等专业。

  与此同时,该校还深入主动开设“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我们设置的微专业实现了三重目的:第一,体现实用导向。让微专业帮助学生多掌握一些在传统专业学不到的、就业中又能用得上的东西。第二,服务专业调整。有的专业体量大,转型升级比较困难;微专业体量小,几门课可以先行先试。第三,试水教学改革。我们尝试加大企业元素在课程中的占比,引入行业尖端企业共同设计课程,行业专家共同授课。”王树奇介绍,目前,该校已设4批次66个微专业,以学科交叉培养不断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不仅如此,该校还不断创设“雁塔联盟”、“四主体一联合”平台、榆林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利用研究院等科研新场景,深化订单式、沉浸式、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成长深度嵌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中,让创新能力与职业教育在科研探索实践中完成。

  数据赋能让就业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从业多年,该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主任付春岚发现,近年来自己的工作性质发生了不小的转变:“服务学生就业,除了跟学生、企业沟通,还要跟大数据打交道。”

  她和团队依托大数据分析实现岗位精准匹配,不仅建立了覆盖全校的学生就业数据库,还系统分析了历年企业招聘信息,包括岗位薪资、专业需求等关键指标,逐步构建起“企业—学生匹配画像”。2024年,学校开拓的新增岗位与学生的匹配度显著提升了40%。

  “数据赋能就业服务,让匹配更智能、就业更高效。”该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张颖介绍,她所在的部门联合校信息网络中心开发的精准就业推送系统,实时向学生推送定制化岗位信息,并优先推荐匹配度高的企业。2024年,该系统累计向学生精准推送岗位信息3.2万条,学生点击率提升65%,平均签约周期也缩短至7天以内。

  今年暑期,该校校长邓军到榆林市访企拓岗,收获了一个意外惊喜:学校共有164名2025届毕业生在当地实现就业,分布在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制造业等各个行业,并且遍布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

  8月30日,该校召开新学期工作会议,各院系、各部门统一思想:“毕业生就业率要在上一届创新高的基础上,继续加油干。”

  “我们就是要把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的就业召唤刻在每一代学子的心间。”会上,来兴平语重心长地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0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