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拉教育交流合作——

风物长宜放眼量

发布时间:2025-09-11 作者:王定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因为工作,这两年来我有幸率团访问阿根廷、古巴、巴西、巴拿马、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拉丁美洲国家,走访当地高校和教育部门,拜访中国驻有关国家使领馆,并就教育政策、改革趋势及国际合作等议题展开当面交流,对中国与拉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未来有了一些思考和展望,分享如下:

  中拉教育交流合作要勇拓未来前景。应统筹规划整体布局,使人文交流与国家外交战略协同互促。拉丁美洲地域广袤、人口多元,位置重要,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多样的教育机构,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战略支点,也是“南南合作”重要区域伙伴。相对于经济贸易领域合作成果,我国与拉丁美洲在人文特别是教育领域合作需要继续加强,以增进国际理解,为国家政治互信筑牢民意根基。在将拉丁美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同时,要关注该区域各个国家的差异。事实上,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教育合作尚未全面开展,有待切实加强。中拉教育合作有必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动态调整,保持战略定力,针对各国实际灵活发挥“拓荒”、“破冰”、“趁热打铁”等不同作用,形成良好的发展局势。

  中拉教育交流合作应蹄疾步稳。做实做牢教育合作项目,发挥双方高等院校的独特作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增无减,但中国始终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以合作谋发展。在拉美访问期间,我们发现当地高校对于开展中文教育、加强中国研究,以培养更多了解中国情况、熟悉中国市场的毕业生具有较强意愿,表示愿同中国高校一起,结合各自专业设置、学生培养方案,开展务实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国际胜任力。中国各大高校,特别是涉外、外语类院校,应抓住机遇,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一是创新合作渠道。扩大与拉美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在我国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加强对接联系,推进学生交换、教师交流、联合研究,形成合作矩阵,使协议落地落实。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打造“专业+中文”协同培养,满足当地高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同时扩展中文教学的设置范围,并通过中文师资培养培训、教学资源研发、新汉学计划、中文教师奖学金等方面加以补充,满足当地高校开展中文教学和中国研究的需求。三是创新合作机制。推动与拉美高校合作承办孔子学院的新机制,使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在拉美的孔子学院建设已有一定的成绩。我们在访问巴西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时,发现河北大学与该大学联合举办的孔子学院,承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承担着在校大学生的中文教学,还主动服务当地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在促进中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各界认可。

  中拉教育交流合作须相向而行。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务实探索,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扩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拉丁美洲各国教育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但其中不乏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巴西为保障和扩大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自20世纪90年代起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教育配额制度”,要求所有联邦大学为公立中学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子女、普通百姓子女等群体划出50%的入学名额,以保障相对弱势群体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迄今,巴西已经拥有拉丁美洲最大规模、世界第四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为巴西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相应地,拉丁美洲很多国家也期待学习中国取得教育成就的成功经验。中国与墨西哥等九个国家同为发展中人口大国,早在2006年于墨西哥蒙特雷举行的第六次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上,墨西哥社会各界就曾对中国政府为实现全民教育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因此,在双方既有合作的基础上,中拉教育界一方面应丰富交流内容,聚焦双方共同面对的教育机遇和挑战,如新兴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数字教育中的应用等时代议题,深化学术合作和知识共享;另一方面应扩展交流层次,以语为媒,以文载道,以心相交,尤其要重视青年群体的交流互动。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更加注重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北外人,世界行”理念,鼓励北外师生主动走出国门,融入全球。在哥斯达黎加访问期间,我们与正在此开展“中拉青年民心相通调研”的北外师生见面交流。北外的学生们在哥斯达黎加用西班牙语与当地青年谈笑风生,不愧是平视世界的一代。

  在我国,“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一诗句常被用来鼓励人们用更为宽广的视野去看待世间万物;在拉丁美洲,“穿越逆境,抵达繁星”(Per aspera ad Astra)这一谚语也有相似内涵,启发人们要用长远的眼光去克服困难、实现理想。文化箴言跨越山海,以共通的智慧光芒照亮中拉教育合作的未来图景。无论是应对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还是攻克教育发展中的具体难题,中拉双方都需要秉持“放眼量”的胸襟去规划蓝图,以“抵繁星”的毅力去克服短期障碍。唯有如此,方能让教育合作的丰硕成果,如繁星般点亮中拉人民共同的未来,为构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人文根基。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1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