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人工智能正在颠覆全球教育形态,如何适应并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重塑学习和评估模式,是亟待世界各国共同解答的时代课题。为此,本报记者独家采访“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之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Andreas Schleicher),以探索智能时代的学习和评估图景。
——编者
1.超越人工智能模型范围进行思考
记者:施莱歇尔先生,您好!前不久,经合组织发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人工智能能力介绍》报告,评估和比较人工智能相对于人类能力的发展情况。您能否介绍下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经合组织投入了大量精力,试图探究人工智能的能力,特别是其相对于人类擅长的领域。其中,最容易入手的是语言。我们将语言能力由低到高分为“关键词”、“语法”、“语义”、“语境理解”、“实时语境理解”五个层级。从语言、知识和学习维度看,人工智能在第三级及之前已经表现得相当不错了,能够整合多语料库知识,具备高级推理能力,通过图像进行沟通,支持多种语言且能迭代学习。在某些领域,甚至已接近第四级,能够借助知识储备进行复杂推理,支持视频交互等。可以说,语言是人工智能非常擅长的领域,而且会越来越强,“DeepSeek”、“ChatGPT”等广泛应用就是很好的例子。
同时,我们将社交能力从简单到复杂分为五个层级,并从身份、社会问题解决、身体表达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已经到了第二级,能够展现基本的人格特征,运用简单的非语言信号,通过互动学习,并使用有限的沟通方式,识别明确的情绪,解决熟悉的问题等。这已经相当优秀了。当然,人工智能在第三级也有一些进展,即能够进化人格特征,模仿肢体语言,更新社交知识,并情感化沟通,识别社交意图,解决动态社交难题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智能在社交能力领域将越来越强大,并将在认知维度、社会维度,甚至情感维度上迅猛发展。
记者:您怎么看待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未来总是充满意外和不确定性,人工智能让许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开始面临严峻挑战。例如,在教育领域,那些容易教、容易测试的东西,已经变得数字化、自动化。为此,我们如何补充而不是替代在计算机中创造的人工智能?这是全球课程设计和评估面对的重要问题。
理解人工智能的能力,对教师而言非常重要,但我认为,人工智能永远不会取代教师。学习始终是一种社会和关系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交易行为,但善于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很可能会取代那些在人工智能领域苦苦挣扎的教师,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同时,并不是所有能做的事情都应该去做,人类发明新工具的能力总是比明智使用这些工具的能力强得多,如何大规模、安全、合乎伦理地在教育领域使用人工智能,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扪心自问,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教育的目的?而教育的目的又将如何促使我们设计未来的课程?我们还应该问自己,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教育的供给方式和任务类型?特别是,对教师来说,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课堂环境设计和教学?所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答,并将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此外,我们是否了解一个社会的叙事是如何出现、发展和进步的?当背景发生变化时,又是如何解构的?在某些领域,我们要改变在课程中呈现各学科的方式,因为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的思维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人工智能在知识领域的工作能力一直很强大,但作为人类,我们有能力将不同的知识领域联系起来,超越正在使用的训练模型范围进行思考。
2.勇于移除课程不再需要的内容
记者: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不确定性,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您认为未来的课程变革最重要的是什么?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课程设置,并拿出勇气,将一些内容从课程中剔除。当然,这并不容易。少而精的教学是成功的秘诀,但这一秘诀很难实现,因为社会总是认可并奖励我们在课程中增加新内容,而不是从课程中剔除一些传统内容。当孩子不再学习对他们未来发展重要的东西时,家长就会非常担心和紧张。然而,为了给我们需要增加的内容腾出空间,非常有必要移除不再需要的东西。课程设计的意义,在于厘清未来需要什么,可以保留什么,是否应该做出改变,是否要用更相关、更合适的东西取代某些课程材料,以及可以取消什么。
就人工智能本身而言,未来的课程应更加关注智能时代的素养,这也是我们将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29框架中嵌入的内容。例如,在智能时代,读写能力代表学习者在人工智能影响下茁壮成长所需的技术知识、持久技能以及为未来做好准备的态度,使得他们能够参与、创造、管理和设计人工智能,同时批判性地评估其益处、风险和道德影响。我们还开发了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并设计了数据地图,研究学生如何参与人工智能,能否分析、评估,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创造。
记者:您提到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未来项目框架,能具体介绍下项目如何创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就吗?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研究发现,把课程设计和评估放在同一轨道非常重要,但如果课程与考试之间发生冲突,考试必胜无疑。我们也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将两者统一起来。事实上,技术并不新鲜,它与我们相伴已久,只是过去的学习经常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而如今,我们需要借助数字工具从多种渠道加强自主学习,这就是变革。
经合组织在设计评估模型时,希望学生不仅仅是学习实验结果,而是主动进行实验;不一定是学习编码,而是学习作为编码基础的计算思维,然后进行数据分析。今天,无论学生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哪怕成为一名教师,都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数据科学家。今年,我们已经使用了这种能力模型,测试学生能否使用数字工具进行学习。
此外,不只是看学生能否使用数字工具,还要验证这些数字工具是不是促进学习的好方法。测试中,我们会给学生做一个简短介绍,给他们举一些例子,并布置一些需要应用知识的任务,最后要求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但我们并不是把学习和评估割裂开来,而是将二者结合起来。
3.关注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
记者:最后,如何将学习和评估结合起来?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今天,我们要解决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动态的,教授一成不变的课程,对于学生适应未来并不是特别有用。因此,必须让学生参与解决动态的问题,然后才是评估知识和成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这种元认知在学习策略中的权重将越来越高。
研究发现,给学生提出复杂的问题,让他们自主学习,必须采取一些举措激励他们,保持他们的参与性。为此,我们在评估项目中建立了九个互动单元,每个单元针对的是学生感兴趣的不同主题。同时,我们确立了框架结构,从辅导开始,给学生提供工具,然后是学习任务,最后是挑战和反思。学习任务是不断发展的,并且具有互动性。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导系统,他们在做测试时可以随时访问数字辅导员。
其间,所有的任务都是开放式的,事先并不知道答案。学生可以创造和展示他们的作品,然后我们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这些任务一开始很简单,到后来会变得异常困难。评分也很有趣。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过程数据,学生是否得到正确答案只是答案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学习策略等。当然,这也是评估最难的地方。但是,这才是现代课程、现代评估,关注的不仅仅是固定的知识积累,还有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
我相信,这也是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我们的地方。人工智能已经极大地改变和发展了我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该是对人工智能的补充,而非替代。我们需要了解人工智能,围绕其设计课程,建立与之同步的评估工具,并重新整合学习和评估,使它们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为学生提供即时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为教师提供有意义的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教学;为教育系统提供可靠的反馈,帮助年轻人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1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