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运用各种辅助材料搭建“鸟巢”。姚雯文 供图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在实践中观察到一种普遍的困境:面对幼儿的深度学习,特别是那些充满挑战的探究活动,教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他们要么因担心风险而过度保护,要么提供的任务远超幼儿能力。如何精准识别并有效支持幼儿那些“够得着”的挑战,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成为园本教研亟待破解的难题。
为此,我们探索构建了一种以幼儿深度学习为原点的循证教研新范式——“教研地图”。它是一套从观察发现到价值研判、再到精准支持与经验提炼的完整循证闭环。它驱动我们沉入幼儿游戏的真实情境,去捕捉值得探究的挑战瞬间,然后通过团队专业对话,辨析挑战背后的教育价值,锚定支持的核心方向。接着,在实践中动态地提供一系列进阶式的支持策略,扮演好“脚手架”角色。最终,通过复盘将个案经验升华为可迁移的实践模型。
1 发现值得探究的挑战“富矿”
真正的深度学习,往往源于幼儿自发的、充满真实困惑的挑战。“教研地图”的第一站,是“地形勘测”,任务是发现那些值得探究的挑战“富矿”。
以“石头叠叠乐”这一项目为例,我们教研的起点,是某幼儿园小溪翻新后草坪上的一堆石头引发幼儿探究的情景。起初,幼儿的游戏是发散的,彩绘、敲击、过家家……但我们敏锐地发现,有几个幼儿不断尝试将石头向上垒高,但每一次石头都咕噜噜地滚落一地,可他们并未放弃,而是开始窃窃私语:“这块圆滚滚的放不稳”“第一块石头要又大又平的才行”。在传统视域中,这或许只是个简单的搭建游戏,但通过“教研地图”的“勘测”视角,我们意识到,幼儿反复试行、百折不挠,以及他们自发的讨论,恰恰是深度学习正在发生的信号。这个屡败屡战的场景,就是蕴含巨大教育价值的挑战“富矿”。它包含了物理世界的平衡法则、材料属性的认知,更包含了幼儿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思考。我们决定,这次教研,就从这片“富矿”开始挖掘。
2 在价值辩论中寻找成长路径
发现了“富矿”,并不意味着要盲目开采。“教研地图”的第二站,是路线规划,核心是对教育价值进行审慎的辩论与研判。
教研组的教师围坐在一起,对“主攻方向”展开激烈的思想碰撞。王老师提出:“‘石头彩绘’不好吗?安全、有趣、成果直观,每个孩子都能收获成就感。”张老师附和道:“我同意,‘石头叠高’太容易失败了,会不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我们是不是应该选择一条更好走的路?”这时,一直记录幼儿试错过程的邱老师站起来分享道:“我看到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不易成功,孩子们才表现出惊人的专注和思考。他们开始比较、分类、寻找规律,这不就是最宝贵的学习品质吗?我们培养‘小小挑战者’,不就是希望他们成为有勇气、有智慧的人吗?平坦的路,培养不出真正的挑战者。”
这番话引发了所有人的深思。我们意识到,教育的价值有时恰恰蕴藏在困难之中。幼儿的深度学习,需要的不是被预设的成功,而是在真实挑战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够得着”的、充满获得感的成功。
经过充分论证,我们达成共识:将“失败的风险”转化为“成长的挑战”,聚焦“石头叠叠乐”这一主攻方向。这次研讨的产出,是一份清晰的“行军路线图”,它背后是教师对幼儿学习观的深刻转变——教育不是要为幼儿铺平道路,而是要为他们提供能够攀登的阶梯。
3 基于幼儿需求更新“脚手架”
明确了路线,我们进入了第三站——“工具装备”。这里的“装备”,是我们为支持幼儿攀登挑战阶梯而搭建的可以动态调整的“脚手架”。
脚手架1.0(提供可能性)。游戏初期,幼儿仅用石头垒高,全都失败了。我们观察到他们的局限后,在第一次“创造性对话”中决定,提供不同高度的木桩、树皮等辅助材料。我们没有告诉幼儿怎样使用,而是将这些材料作为一种“可能的支持”,投放在环境中,看他们如何发现和利用。
脚手架2.0(优化认知环境)。幼儿果然开始利用木桩作为更高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问题:木桩之间有缝隙,石头会掉下去。幼儿开始抱怨:“要把这个缝隙塞住才行!”听到这个声音,我们立刻进行第二次现场研讨。我们意识到,此时的“脚手架”不应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半成品”——我们将散落的树枝、树皮等归拢到材料库,方便幼儿寻找和尝试。
脚手架3.0(引入高阶工具与概念)。当幼儿用树枝填补缝隙,并自发地交叉搭建时,一名幼儿兴奋地喊道:“我们像小鸟一样筑巢吧!”这个关键的瞬间被我们捕捉到了。在第三次研讨中,我们决定引入更高级的“脚手架”:提供“鸟巢”的图片供幼儿参考,并在材料库中增加用于捆绑固定的麻绳和扎带。此时的“脚手架”,已经从物理材料升级为概念和工具的支持。
在这一系列“小步快跑、循证迭代”的脚手架搭建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最有效的支持,永远是基于对幼儿当下需求的精准观察与回应。
4 形成可迁移的支持策略
一次探索的结束,是另一场探索的开始。“教研地图”的最后一站是“团队共绘”,核心是对本次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经验进行回溯与复盘。
“石头叠叠乐”项目成功后,我们复盘了整个教研历程,将那些隐性的、只可意会的支持策略显性化,提炼出一个可迁移的支持幼儿挑战性学习的教研范式:发现真实的挑战(勘测)—研判挑战的价值(规划)—搭建进阶的脚手架(装备)。
为检验这张“新地图”的有效性,我们选取了“树枝建构”“橡果运输”等新的挑战性项目,带领不同班级的幼儿按照这个范式开启新的探索。实践证明,该范式能有效帮助教师支持幼儿进行其他挑战性学习。最终,我们将整个项目的教研路径与提炼出的范式,绘制成一张真正的“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教研地图”。
“教研地图”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教研生态,它让我们明白,有效的园本教研,其重心必须从“研究教”转向“研究学”,尤其是研究幼儿如何面对挑战、克服困难,从而实现深度学习。这张地图的绘制过程告诉我们,真正的教研,始于幼儿,基于证据,归于成长。当我们真正俯下身,将教研的起点立于幼儿实践的土壤之上,就能找到破解“教师不知如何有效支持”的钥匙。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4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