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有(化名)的身高体重已属于肥胖范围了,需要科学干预,不然会对她的成长有影响。”入园晨检处,保健医生指着体检单上超重的提醒标记,对正在往有有手里塞甜甜圈的奶奶解释道。奶奶听了保健医生的建议,在《肥胖儿管理知情书》上签了名,但也只是笑了笑说:“小孩子嘛,能吃是福,胖点有福气!长大就好了。”
这一场景,折射出当前幼儿肥胖管理中家园合作不力的困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并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在此背景下,我们将健康管理自然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与家庭教育,旨在帮助“小胖墩”改善体质,实现轻盈奔跑。
建立个性化干预方案
为系统、科学、有温度地帮助“小胖墩”控制体重、养成习惯、建立自信,我们摒弃零散、临时的干预方式,确立体重监测、膳食优化、进食管理、运动干预、行为养成、心理关怀六大维度,形成了一套精细化管理模式。
健康管理第一步是“看得清”。每个月,保健医生都会对全体幼儿(重点为肥胖儿)进行常规监测,不仅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还增加了腰围等评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小胖墩”的动态健康画像,以便精准干预。
我们深刻理解肥胖成因各异,因此为“小胖墩”建立了个性化干预方案。比如,对于基础代谢慢型,方案侧重高蛋白、低升糖指数(GI)的餐点设计,优选瘦肉、鱼虾、豆制品,提升幼儿代谢;对于食欲旺盛型,方案侧重膳食纤维丰富的餐点设计,优选谷物、蔬菜,控制幼儿总热量摄入;对于运动抵触型,则侧重趣味性强、门槛低的运动游戏设计,激发幼儿参与兴趣。这种基于个体差异的“靶向管理”,使干预措施精准贴合每个“小胖墩”的实际需求。
聚焦吃与动,培养健康习惯
健康管理的关键是“做得对”。每天,教师都会定点观察,记录目标幼儿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进食维度(进食顺序、进食速度)、运动维度(当天户外活动时长、强度、参与积极性)。通过聚焦“吃”与“动”两大核心,不断培养“小胖墩”健康的进食与运动习惯。
“吃”的方面,比如,教师发现轩轩(化名)进食速度极快,一会儿工夫就把所有饭菜都吃完了。为此,教师采用“数咀嚼次数”“小口慢咽”游戏引导,并通过绘本故事、餐前谈话,把营养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让轩轩建立对健康食物的积极态度,养成“饭前一碗汤”“先蔬菜、再蛋白质、最后主食”的好习惯。两周后,轩轩甚至能主动提醒“有有记得先喝汤哦”,进食管理效果显著。
“动”的方面,我们专攻“游戏化运动”,设计“蔬菜大作战”“小袋鼠运粮”等需要持续跑跳、攀爬、搬运等能有效消耗能量的游戏,特别鼓励“小胖墩”参与,并给予积极关注和具体鼓励,比如“你爬得真稳”“坚持跑完一圈了,太棒了”,让“小胖墩”在快乐中“动”起来。现在,有有已能全程投入、笑容满面地完成“小袋鼠运粮”游戏,连续跳跃搬运近10分钟,运动干预效果同样令人欣喜。
健康管理的基础是营造无歧视、充满关爱的心理环境。从实践来看,托小班的幼儿对肥胖、超重等信息还不敏感,不容易出现排斥心理。而中大班幼儿的自尊意识较强烈,教师在日常保教中需高度关注其情绪状态,敏锐察觉其可能因体形产生的自卑、退缩或同伴关系困扰。我们通过个体心理支持、班级氛围营造、园所文化倡导,让全体幼儿(尤其是肥胖儿)感受到无条件的接纳、鼓励和支持,从而更有动力和信心参与体重管理。
构建健康管理共同体
除了幼儿园的科学干预,在“小胖墩”健康管理过程中,家庭的科学参与也不可或缺。如果幼儿园提倡合理膳食,家庭却仍秉持“多吃是福”,那么,健康管理就收效甚微。为此,我们着力构建健康管理共同体,统筹幼儿园、家庭两方,凝聚幼儿园前勤(教师观察引导)、后勤(健康监测、膳食保障)、家庭(理念同步、行为配合)“三力”,促进家园理念一致、行动同步,推动健康管理走得远、走得实。
理念先行,提升素养。我园定期召开不同主题的肥胖专题家长会,深入解读肥胖问题危害与干预原理,发放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编制的《家庭健康饮食建议手册》,并在每次家长会后,利用班级微信群持续分享科学育儿知识、成功案例,转变部分家长“多吃是福”“胖等于壮”等观念,提升家庭健康管理素养。
双向打卡,闭环管理。一方面,教师每天通过幼儿成长手册或个性化沟通,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关键健康行为(如当天进食情况、运动情况);另一方面,家长同步记录幼儿在家晚餐结构、零食摄入种类及数量、晚间或周末运动情况等信息,建立高效双向的“家园互动式监督打卡”机制。
月度会商,动态调整。保健医生每月汇总分析上述双向数据后,会与家长进行一对一沟通,共同评估进展、发现问题、调整家庭端干预重点(如控制晚餐主食量、替换不健康零食、增加亲子运动)。这种透明、互信、持续的沟通,将园所的专业指导与家庭的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管理合力。
“看到老师对有有这么用心,我们回家肯定也不能拖后腿啊!”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交流,有有奶奶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有有奶奶也会及时和有有的爸爸妈妈反馈孩子在园的关键健康行为,并提醒他们同步记录好有有在家的进食、运动情况。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钱江第二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4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