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一些学校的班级管理教研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空泛”的困境:要么是老班主任“经验灌输”,新班主任被动记笔记;要么是讨论浮于“要关爱学生”“要严格要求”等原则性话语,缺乏实操价值。究其根本,是少了具体场景的锚点,而“案例会诊”恰是破局的关键。
班级管理的智慧藏在具体细节里。一位班主任困惑课间追逐打闹为何屡禁不止,独自摸索时总在“严厉批评”与“放任不管”间摇摆。但在案例会诊中,有同行分享“课间安全小卫士轮岗制+趣味游戏引导”的做法,还有人补充“在教室角落设阅读角分流学生”的细节。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案例,让抽象的管理变成可复制的步骤。
案例会诊的核心是双向解剖,既分享“用主题班会化解小团体矛盾”的成功经验,更要剖析“一次当众批评引发学生抵触”的失败过程:批评时的语气、场合是否恰当?是否忽略了学生的隐性诉求?实践显示,这类“反面案例”的讨论往往更热烈——年轻班主任能看到“想当然”的管理漏洞,资深班主任也会重新审视“惯性做法”的时代适配性。
跨学段的案例碰撞,更能迸发意想不到的价值。当小学班主任纠结“如何让学生主动整理课桌”时,高中班主任看似“不搭界”的经验却能带来启发——有高中教师分享“‘物品归位积分’与班级荣誉挂钩”的思路,将课桌整洁度纳入小组竞赛,这种量化激励的逻辑稍作调整就能适用于小学生;初中教师头疼“青春期学生逆反”时,小学教师常用的情绪卡片沟通法,反而能提供新视角——让学生把不愿说的心事写在卡片上,既避免了当面争执的尴尬,又为逆反期的情绪疏导搭建了缓冲带。不同学段的管理逻辑碰撞,不仅打破了“各管一段”的学段壁垒,更能提炼出“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内在动力”等跨越年龄的共通规律。
案例是梯子,不是模具,案例会诊始终拒绝“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有的教师参考“班级议事会”经验时,没有直接照搬“全员发言”模式,而是先从“小组讨论”逐步过渡,让较为内向的学生先在小范围交流中建立自信,再慢慢融入集体讨论,有效避免了他们因当众发言而产生的焦虑。这种“借鉴—改造—创新”的完整链条,让集体智慧真正服务于个性化的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教研的生命力,正在于从抽象道理到具体案例的转身。当班主任们围坐在一起,对着一个个真实场景拆解细节、补充方案、重构思路时,孤军奋战的疲惫会被群策群力的活力取代,零散的管理经验也能在碰撞中形成系统的方法论。而这一切的最终指向,都是让每个班级都能生长出适配学生成长的育人土壤,让教育的智慧在具体而微的实践中真正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周家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5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