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制盐技术,发明“马兰草纸”,研制日晷标准……近日,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在北京理工大学建校85周年之际,位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旧址对公众开放,展馆内陈列着抗战时期革命先烈为服务根据地经济发展创造出的各种科技应用,引得参观者的思绪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自然科学院,这是党领导理工科高等教育的红色源点和党领导科技事业的红色源点,也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延安时期,党领导军民克服封锁困难发展科技事业,对今天仍有重要启示。
在办学历程中,北理工不断丰富发展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时代内涵,从“革命通人、业务专家”“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到“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培养面向党和国家需求的优秀人才。
1
以能力为先
赋能未来人才培养
今天,在北理工良乡校区,科技与时代的交响曲正上演着。
走进食堂,记者见到了一位特别的“打菜师傅”,它拥有白色外壳组成的机械臂,可以随着学生的点菜指令移动旋转,这便是由北理工自动化学院组合导航与智能导航研究室师生团队自主研发的“巧手灵心”机器人。该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先进成果。
“具身智能是基于物理实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通过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学习进化,理解世界、互动交互并完成任务。”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岳裕丰说。
面对以具身智能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浪潮,培养未来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给科技范式、教育模式带来了颠覆性变革,新时代人才培养要着眼于人工智能不具备的能力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培养以创新创造力、工具使用力、知识获取力、问题分析力、逻辑思考力、自我驱动力、表达沟通力、规划制定力、行动执行力、组织领导力、评价选择力为核心的‘人工智能+’能力矩阵。”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姜澜说。
如何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必备能力?北理工始终坚持传承“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红色基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为推动育人模式转变,学校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培养体系改革,强化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开展长周期毕业设计改革,积极探索构建本研贯通培养体制机制。在原有书院制模式的基础上,再进行升级,设置学分“零存整取”模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大一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课程,拥有更大的空间选择、规划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路径。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紧密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优化学科专业责任教授工作机制,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构建多层次、跨学科交叉复合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项目。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2
以知识图谱
贯通本研课程体系
你可曾想过亲手“拨动”分子、观察反应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北理工本研贯通智慧课程“燃烧与热爆炸理论:从基础到前沿”上,学生就可以亲身感受。
“在这门贯通课里,孤立的知识碎片被人工智能可视化工具和动态知识图谱串联成完整拼图,让我们不知不觉就从‘看热闹’的旁观者,成长为能独立拆解复杂燃烧现象的‘解题人’,学习路径‘超丝滑’!”一名上过该课程的学生说。
“课程实现了本研全周期衔接:本科阶段注重夯实理论基础,研究生阶段强化实际应用训练,最终引导学生展开创新思考,形成‘理论—应用—创新’的能力发展路径。”北京理工大学教师陈东平说。
为避免学习陷入碎片化状态,学校自主开发了教育知识图谱构建与服务平台,将本科阶段8个学期和研究生阶段前两个学期的课程整合,理顺本研贯通选课逻辑,以专业建设视角打通了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知识点到知识资源的链条,实现教师、学生、知识、教材等的一体化集成。
近年来,北理工聚焦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学科发展方面,构建“人工智能+学科”融合模式,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人工智能,建设“学科交叉中心”,促进前沿学科交叉融合;在资源拓展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引进国际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突破资源瓶颈;在培养模式方面,构建人工智能导师辅助系统,实现“人工智能+导师”协同指导;在机制保障方面,建设“科教中心”,打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型教学组织。
3
以超常规培养
塑造未来英才
李东晓是北理工特立书院2021级本科生,怀着对人工智能的热爱,他入学伊始即加入学校ACM俱乐部,系统学习算法知识,积累竞赛经验。这些积累促使他对学科交叉领域萌生了浓厚兴趣。大三那年,李东晓迎来了学生生涯的重要转折。走进雷达技术研究院课题组的第一天,看到激光雷达实验室的先进设备,他震撼不已。在这里,他开始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激光雷达系统”的技术融合。
几年间,电脑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服务器集群不间断的运算、无数个与导师讨论的深夜,构成了他科研生活的日常,相关研究成果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如今,已顺利直博的他继续从事着计算机视觉三维感知与空间智能领域的研究。
不同于传统培养模式,学校特别设置徐特立学院/未来精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特区,建设了“卓越班”“智能班”“领军班”等8个人才培养特色班,多元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以未来精工技术学院为例,学院聚焦“智能无人+”领域,按照“3+1+X”模式超常规培养,打造本硕博贯通的个性化培养体系。学生在本科一至二年级完成通识与专业核心课程,按个人成长路径灵活选修;在本科三年级进行转段实践,确定校内院士或企业导师,通过“本研一张课表”修读贯通课程;在本科四年级开始进行课题实践,参与硕博阶段的学习和科研项目。
超常规的背后是柔性培养。在这里,学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拟定培养方案、自选毕业专业、自主申请辅修专业、自主探索选修课程。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并将过程和成果记入学生发展档案。“课程成绩考核+前沿科学研究能力考核+学术创新能力考核+综合素质评估+培养前景及心理评估”的评估方案由此构建,评价结果同学生学术发展、评奖评优等相结合,驱动学生卓越发展。
“人才培养的深层突破,不能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局部改良,而应是对育人体系的整体重塑。北理工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正在推动人才培养从以课程为中心、学段分割、路径刚性的‘常规模式’,向以能力建构为核心、本研贯通为基础、人工智能赋能为动力的‘超常规’育人体系转变,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北理工’方案,为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5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