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远视储备知识的科普力度,让家长和学校读懂这一“视力密码”,是从源头预防近视的重要一步
儿童远视储备量的变化肉眼难察,规范监测才能及时发现风险
如何预防和减少孩子近视的发生?近日,教育部开展第11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各地推进近视防控工作不断走深走实提供了科学指引。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就是在守护孩子的光明未来。对比往年,今年的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聚焦儿童远视储备量,进一步推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抓早抓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近视发生。
关注远视储备,读懂近视的早期信号。远视储备量如同儿童视力健康的储蓄值,如果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存在近视隐患。根据《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儿童的视力发育要经过“正视化过程”,即随着儿童生长发育,眼球逐渐长大,眼轴随之变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儿童到12岁后才由远视眼发育成正视眼。有眼科专家指出,如果一个6岁孩子有100度的远视,那么小学期间发生近视的概率比较小;如果6岁时远视储备消耗完了,小学期间出现近视的概率高达80%。当下的近视防控工作,对儿童远视储备的科学认知和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很多家长未能及早关注儿童远视储备量下降的早期信号,直到发现孩子近视才意识到问题,一时心急火燎、四处求医。因此,加大远视储备知识的科普力度,让家长和学校读懂这一“视力密码”,是从源头预防近视的重要一步。
规律监测并预警,把好近视防控“第一关口”。儿童远视储备量的变化肉眼难察,规范监测是及时发现风险的关键。今年的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特别强调“监测前置”“抓早抓小”:除了要求小学落实视力监测制度外,还强调幼儿园落实幼儿健康检查制度,每半年检测一次幼儿视力。同时,在学生眼健康档案的完善方面,要求幼儿园和小学密切跟踪幼儿和小学生视力变化,及时向家长反馈儿童当前远视储备量和视力异常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视力监测不能仅停留在“查视力表”层面。各地要加强校医合作,借助专业力量和设备,做好儿童远视储备量的科学评估。一旦发现儿童远视储备量快速下降,要及时向家长反馈。
落实家校责任,协同守护“不缺位”。近视防控不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独角戏”,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只能“事倍功半”。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注重发挥家庭在保护儿童远视储备量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途径,积极向家长普及远视储备量知识,监督儿童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遵循“一尺、一拳、一寸”和“20—20—20”法则,多带儿童到户外沐浴阳光,均衡饮食、严控甜食。另一方面,对于远视储备消耗过快或视力监测指标异常的儿童,要帮助家长掌握重点干预的方法,提醒家长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接受检查,提高儿童视力检查频次、加强定期随访等。
遵循规范指引,严格落实“6+6”举措。近视防控讲究科学的方法。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的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推出“6+6”新举措,为近视防控提供了新的规范性指引。具体而言,在地区层面,要抓牢“幼儿园和小学”关键阶段、抓住“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关键因素、抓细“六个一”关键环节、抓好“教室采光照明”关键条件、抓实“体育锻炼”关键措施、抓严“评议考核”关键制约等“六个关键”举措。在学校层面,则要落实好“每班张贴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中小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每月开展一次班级内视力自测、每季度开展一次近视防控科普宣教活动、每学期初开展一次专题部署、每年跟踪对比分析一次全校学生视力状况”等“六个一”防控要求。以上举措是在实践中沉淀下来的科学经验,各地各校要牢固树立呵护学生视力健康的底线意识,真正让科学方法成为守护孩子视力的“硬核力量”。
近视防控是一场接力赛,更是一场持久战。唯有不断强化科学认知、抓牢监测预警、凝聚家校合力、落实规范要求,才能将国家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部署落到实处。让我们携手行动,以远视储备为“防护盾”,守护好孩子的清晰“视界”和明亮未来。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7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