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重庆市教委构建“五链”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

高校引擎助推乡村振兴“加速跑”

发布时间:2025-09-17 作者:本报记者 杨国良 来源:中国教育报

  水稻田里,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申雅婷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娴熟地操作团队研制改良的插秧侧深施肥一体机。“我们的机器能够一边插秧,一边将肥料精准定量施至秧苗根部,这样做能大幅减少氮素流失,提高施肥效率,帮助稻田增产30%以上。”指导教师刘彬介绍道。一旁的种粮大户频频点头,连连称赞。

  近年来,重庆市教委创新系统构建“人才链+创新链+文化链+产业链+智慧链”的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形成高校全域参与、全链赋能、全过程服务的“五链”融合新机制。

  如何让闲置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重庆市教委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一体推进,实现“引、育、用、留”联动优化。

  “多亏了重庆文理学院的培训,我现在成了真正的‘土专家’!”铜梁区蔬菜种植大户老王自豪地说。去年,他参加该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掌握了科学种植技术,今年的收入预计能增加三成。重庆文理学院每年开展这样的培训,可覆盖3000余人次。

  在巫溪县沙溪小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培养的全科教师粟倩,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我们采用‘定向+免费+创新’模式,专门为乡村学校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该校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刘奇介绍,学院已为17个区县输送大量师资,有效缓解了乡村师资紧缺问题。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重庆市新设一所农业职业学院,24所高职院校开设涉农专业40个。2024年,全市立项建设3个涉农类本科专业群、2个一体化实践平台,建成“乡村振兴学院”56个、培训基地300余个,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产业链要强韧,产量得跟上。在酉阳县苍岭镇,西南大学研发的“缙云薯11号”迎来丰收。“这个品种抗病性好,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20%!”种植户老李高兴地说。针对重庆山地特点,西南大学科研团队攻克了生育期长、病虫害易发等关键难题,培育出多个优质农作物品种。

  在重庆文理学院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调试最新研发的山地智能农机。“我们已成功研发12款适合丘陵山地的智能农机,11项专利实现转化,两项填补西南地区空白。”项目负责人赵立军表示,西南地区首款无人插秧机已累计示范推广1.5万亩。

  在城口县咸宜镇,西南大学“西小兰”志愿者团队连续几年来此开展文化赋能活动。“我们帮助村民创办田野文化节、创编村歌,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西南大学团委书记于涛介绍。

  “现在村里越来越美,游客多了,农产品出山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支书彭大姐笑着说。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在酉阳县杉坪村打造“酉阳杉坪文化创意村”,不仅开发了“云雾山茶”“高山蜂蜜”“糟海椒”等文创产品,还通过墙绘、艺术微景观美化村庄环境,开设儿童美育课程,开展“礼赞人民——为杉坪造像”走访写生行动,用艺术点亮村民生活,激发文化创造力。

  在酉阳,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构建的猕猴桃产业链效益可观。“我们探索出‘高校+政府+企业+村组+农户’的‘酉阳模式’,累计带动8000余亩产业落地。”项目负责人刘兰泉教授说。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重庆高校积极链接政府、企业、合作社等资源,打造多元参与机制,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品牌打造与农民增收。

  在石柱,西南大学以科技助力黄连产业提档升级。“石柱已被认定为国家道地药材基地、优质黄连示范种植基地,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了。”西南大学社会服务处处长杨明厚介绍,20多年来,学校从产业规划、种植技术、产品研发、文化培育等方面开展全程“陪伴式”帮扶,助力石柱用“苦黄连”种出“甜生活”。

  “通过‘五链’深度融合,重庆市高校构建起全域参与、全链赋能、全过程服务的乡村振兴助力体系。”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五链”协同优化升级,打造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示范新高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重庆智慧。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7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