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发布《学校食堂异物管控规范》等三项地方标准,明确提出在分餐、备餐和售餐过程中一旦发现异物,食堂应立即停止使用和销售问题餐食,并对收到的异物投诉及时响应、调查处理。这意味着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事中响应”升级。将“异物投诉响应机制”推至台前,将成为构建校园食品安全新防线的关键举措。
“异物投诉响应机制”呈现出全链条防控、闭环式管理、溯源问责三大特点,意义远超单一的问题处置。全链条防控,体现在从原料采购到售餐的每个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防控网。闭环式管理,要求明确责任主体,要求食堂指定专人负责异物管控,避免责任虚化,强调响应时效。溯源问责机制,则将异物问题与供应商考核甚至退出机制挂钩,实现源头防控。
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事后补救转向过程管控,是对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标准的升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体现了“以学生健康为中心”的治理理念。让“异物投诉响应机制”真正落地见效,还需多方协同、精准发力。
夯实主体责任,落实“专人专管”制度。学校需配备专职食品安全员,定期开展法规与实操培训,确保从业人员熟悉异物识别、投诉处置流程,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建立透明的投诉渠道,如设置食堂公示栏、开通线上投诉端口等,确保学生“投诉有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一键响应”机制,并与食材溯源系统对接,实现投诉问题快速定位,精准追溯至具体环节和责任人,从而提升处置效率。
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避免“自查自纠”流于形式。可定期邀请家长监督员、家长代表、市场监管部门参与检查评估,构建投诉处理反馈闭环,确保每起投诉都记录在案,能够追溯根源并公示结果。
完善激励与惩戒机制,推动食堂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对于响应迅速、处置高效、师生满意度持续提升的食堂,应给予公开表彰和相应奖励,树立优秀典型;对于在工作中推诿扯皮、敷衍应付、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食堂管理方,则须坚决严肃问责,并依规进行处理。通过强化结果运用,形成“奖优罚劣、赏罚分明”的鲜明导向。
校园食品安全无小事。将“异物投诉响应机制”细化为可操作、可监督、可追溯的具体举措,确保每一次投诉都得到妥善处置,每一个隐患都被及时消除,才能筑牢守护学生舌尖安全的坚固防线。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7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