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 走山河
在红巷里讲好“大思政课”
周杰
“红巷里的思政课”使爱国主义教育从抽象讲述变为具象体验。一是打造沉浸式教育场域链,在红色场馆强化情感共鸣,在社会生活场域促进行为养成,最终实现认知内化、知行合一。二是构建“教师引领—前辈示范—朋辈带动—后辈传承”机制,教师团队指导,“红巷爷爷”志愿者讲述历史,“红巷‘青马’”发挥激励作用,“红巷苗苗”延续教育效果。三是创新层次化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传授知识,拓展课程培养能力,创新课程塑造价值观。
(作者系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案例《“红巷里的思政课” 打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育人品牌》主创者)
周珍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教学(思政)专业2023级学生
踏入湖北武昌红巷,脚下斑驳的青石板仿佛还记述着革命先辈铿锵的步履。这条不足千米的小巷,以其独特的红色基因,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革命火种播撒、蔓延,流入中华民族血脉。
任泉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4级学生
我从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直抵内心的成长。历史呼唤我们接过接力棒,我们用青春回应先辈期待。历史照进现实,青春与信仰同行。“传承”就藏在触摸文物的指尖上,藏在与历史对话的眼神里,藏在我们这代人续写时代篇章的行动中。
█ 微课堂
众声合唱激荡学子爱国热血
周源
乔羽笔下,流淌着炽热的爱国热血,他毕生追求的是为人民创作、为祖国歌唱。我将合唱《我的祖国》植入课堂,积极探索贴合时代脉搏的浸润式教学呈现方式,引领学生从美育课程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同。
合唱具有强大育人力量。学生不仅从中提升艺术感知力、表现技巧和审美鉴赏力,而且学会倾听他人声音、重视整体需求,更树立大局意识、培养责任担当和团队协作精神。秉持“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理念,美育课堂将更加震撼心灵。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课例《他的笔下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用歌声纪念乔羽校友》主创者)
张淳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当红色经典艺术成为淬炼时代精神的重要符号,红色火种必将不断书写文化自信的新章。这条由艺术之光照亮的“大河”,正承载着师生的拳拳之心和满腔热忱,奔向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张鹏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世界经济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时光流转,人大校友以《我的祖国》作为最诚挚的礼物,向伟大祖国唱着热情赞歌。歌声引领我跨越了时空界限,我仿佛在与乔老敞开心扉,畅谈家国情怀。我们的心灵因这首歌而紧紧相牵,不知不觉中,情感在共鸣中升华。
█ 赤子心
校准青春的“追光”坐标
陈淑慧
这次拍摄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追星”意义理解的新大门。这份理解,是在实实在在的汗水和心跳中得来的。哪里光线最合适?哪个背景最能烘托主题?主讲人站位如何既自然又融入环境?致敬英雄,首先需要的是这份沉下心来的“笨功夫”。这次经历,不仅让我深化了对“追星”内涵的理解——英雄精神是行动的力量而非遥不可及的符号,更让我深刻地爱上了“讲思政课”这件事本身。看着最后的花絮和照片里洋溢在大家脸上的满足笑容,我知道,追逐信仰之光的路,才刚刚启程,但内心的火种,已被这段经历点燃。
(作者系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助产学专业2022级1班学生,微视频《追星星的人》[系列]主创者)
张茗烨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助产学专业2022级2班学生
“追星”到底“追”什么?应该“追”什么“星”?我们决定从历史长河中打捞星光,看古人如何“追星”,再转身凝视身边的凡人微光,原来伟大和闪耀,从来都不只属于远方。“追”的这颗星星,可以是人,更可以是一种精神和思想。
陈珏 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学生通过与为偶像“打榜”亲历者、批判者的对话,展开了关于情感阈值的哲学思辨,展现了当代青年不惧袒露认知裂缝、完成价值光谱自我校准的勇气。那些较真的深夜、反复重拍的执念,最终在方寸光影间沉淀为永恒星轨:用理性规训热情,又以热情滋养理性的青春辩证法。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8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