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非遗进高校——

以教育为梭,织文化之锦

发布时间:2025-09-19 作者:本报记者 董嘉程 来源:中国教育报

张顺爱为研培班学员讲解结对设计作品。 东华大学供图

  竹编、汉绣、阳新布贴、黄梅挑花……这些曾经深藏于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如今进入高校课堂,成为教育教学的活态教材,实现了文化传承与高等教育的“双向赋能”。

  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正式启动。研培计划推动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深刻改变了高校的教育生态——非遗不再是远在乡野的传统文化,而是成为重塑课程体系、激活师资潜能、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

  非遗助力中国特色学科建设

  “我任教22年,最开始教设计时一直有种困惑。西方设计学体系已经很成熟了,中国的设计教育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章莉莉的感慨,道出了许多艺术设计教育者的心声。研培计划的实施,让更多的非遗走进高校,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中国答案。

  如今,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将非遗全面渗透进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流程,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中国特色设计教育体系。学院不仅开设了研究生课程“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更于2024年成功申报设计专业学位博士点,“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是博士点三个研究方向中的第一个。在本科层面,非遗元素则被广泛融入多门课程,使学生早接触、深理解。

  作为一所以“纺织”命名的特色院校,武汉纺织大学2006年就建立了校级纺织非遗平台,2013年升级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19年成功申报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我们集中了湖北省所有纺织类非遗项目,建成多个工作坊、工作室和超2000平方米的非遗展厅。”该校服装学院教授叶洪光介绍。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已将汉绣、阳新布贴、黄梅挑花等纳入公选课与专业课程体系,推动非遗与多学科交叉融合。

  非遗传承人与高校的双向赋能

  研培计划为高校师资建设注入了全新活力,创造了传承人与高校教师深度互动的独特场域。

  传承人在高校接受系统化培训,获得技艺创新、教学设计、市场运营等综合能力提升。高校提供专业的师资、课程资源和学习环境,帮助传承人实现从“手艺人”到“传承创新者”的转变。阳新布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红曾参加过武汉纺织大学举办的“2016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刺绣)培训班”,学到了许多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的知识。从阳新县文化馆退休后,周红被武汉纺织大学正式聘用,成为一名既懂理论又通技艺的专业课教师。

  通过研培计划,高校教师不仅从传承人身上学到了传统技艺精髓,丰富了教学内容,还革新了教学方法,拓展了跨学科学术研究,提升了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效益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文化使命感,实现了教学、科研与个人成长的多重收获。

  学生在文化传承中找到归属感

  作为首批参与研培计划的高校,上海大学已经举办了40期非遗研培班,并成功将经验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2021年,参与上海大学“跨文化设计”课程的46名研究生,在夏寸草副教授等学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导师、数字技术导师、老字号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设立“果洛牦牛绒产品设计组”“扎染新风尚组”“非遗美育课程研发组”“织锦图案数字化再生组”“非遗与老字号品牌再生组”,历时4个月,完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当代设计作品。

  东华大学的“传承人+中外大学生”结对模式同样让学生受益匪浅。中外大学生与非遗传承人组成创作对子,传承人传授传统技艺,学生贡献现代设计理念,双方共同完成从创意到成品的全过程。“学生们丰富了设计灵感,有的以非遗为设计元素在设计大赛中获奖,也有的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或结对设计创意作品。”东华大学非遗教研中心主任张顺爱说。

  这种深度互动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非遗的文化价值,增强了文化自信。“非遗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涉及日常的衣食住行和观念习俗等。让学生更多接触非遗,本质上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如何生活、思考和审美。”章莉莉说。

  非遗进高校仍在“进行时”

  研培计划实施10年来,不仅保护了手工艺,更重塑了高校的教育生态。从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到学生培养,非遗正成为高校转型中的活水,唤醒文化基因,激发创新动能,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出自己的道路。

  去年,叶洪光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这是对他30年来致力于纺织类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最好肯定。但他也坦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构建更完善的非遗教育体系”。“我的梦想是建立纺织非遗研究院,将非遗研究方向纳入博士培养体系,系统培养高端人才。”叶洪光说。

  谈及未来发展,章莉莉更关注“在地化”的重要性:“高校应服务所在地的文化多样性,云南做云南的非遗,广西有广西的特色。我们正在探索上海的海派文化在新时代的建设,如何与自身的非遗项目结合,找到上海城市的文化竞争力。”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9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