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教师张琼在合肥八中教授课程。 安徽大学供图
安徽大学教师白琳为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小学一年级学生授课。
近日,安徽大学联合合肥市教育局举办“合肥市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竞赛”,全市50余所中小学300余名教师参赛,评选出优秀案例70个,每个案例均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个学段。
如何搭建一座课程思政的“立交桥”?针对机制障碍破除、跨学段贯通策略等痛难点问题,安徽大学和省内中小学建立常态化、贯通式教研合作,开展了一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实验”。
项目驱动:课程教研一体推进
新学期伊始,在合肥八中高二年级长鑫科创班里,一堂“五颜六色的世界——配合物晶体场理论”课程火热开场。
课程由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琼与合肥八中化学教师马善恒共同打造,课程内容瞄准高中物理课、化学课与大学理工类基础课之间的知识断联处。
“不知道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容易让我在大学课堂上感到没底。”有了这番困惑,2019年起,张琼和马善恒合作搭建课程教研一体通道。
截至目前,两人已共同研发“五颜六色的世界——配合物晶体场理论”等多门系统思政课程。这些课程融合了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弥补了高中到大学相关知识间的断联。
2023年起,安徽大学相继与省内50余所中小学建立合作机制,通过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在学科领域一对一结对方式,共同以课题形式开展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研究,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和学科知识一体化的沟通衔接。
大学教师负责案例开发,包括案例选题、设计思路、教学目标、内容设置等,并通过说课、分享案例的背景信息等,充分研讨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中小学教师则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特点,探讨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运用案例,并提出优化建议,包括案例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优化等,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
课例研发:知识能力学段贯通
从知识点有机衔接,到思政目标跨学段贯通……在联合教研模式下,各学段教师感到收获颇丰。
“一体教研让我感知到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能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对应学段教学。”安徽大学教师刘金培坦言自己执教多年的本科课程“统计学”一下子多了“课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的明晰感。
刘金培的结对对象是合肥一六八中学数学教师孟梦、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初中数学教师从劲和小学数学教师王珊珊。来自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的4位教师,依据“十八洞村2013年至2020年连续8年的居民收入和人均年支出的统计数据的跃升”这一思政素材,围绕大学“统计学”课程和高中数学课程中“一元线性回归”知识点、初中和小学数学课程中“平均数”知识点分别展开课例编写。
除了知识的有序连接,贯穿于大中小学课程的思政理念更是彼此互为支撑,共生共长。让中小学教师更感振奋的是,大学教师的教研融入,让学科前沿热点能够更加“丝滑”地融入自己的教学体系。产业合作案例、最新科研动态等,经由共同教研翻译成学科语言,成为中小学课堂中的鲜活案例。
寻找答案:育人要求无缝衔接
“希望以此做一场实验。”安徽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学俊对改革有着深远的期盼,“当前,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存在割裂状态,学生高考前后常经历着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状态和考核机制。”
从学科知识的一体性来贯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是一个具有良好操作性的抓手。在李学俊看来,这是由高校的教务主管部门来主导此项改革的原因所在。“我们自己也从中受益良多。”李学俊表示,高校课程该怎么设置、问题在哪、如何改革等关键性问题,也在这场改革中找到了答案。
同样的振奋感也发生在高中校园内。新学期,合肥一中瑶海校区生物教师孙晓方与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方杰共同研发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核心内容思政结构体系终于落了地。
“凝聚心血,问题导向,前瞻视角。”孙晓方略带自豪,“任何一名高中生物教师都可以据此图谱找到高中生物课程核心章节的思政嵌入点,具备很好的可复制性和参照性,这给我的生物课增加了活力,更为学校整个生物学科组教研提供了更高维度的教学参照。”
“未来,大学、高中、初中、小学都可以纳入到我们一体教研的范式中,知识的一体性之外,更有立德树人这一核心落点从孩童到青年时期的一体贯穿。”在方杰的展望中,记者看到这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实验”正徐徐展开,蓬勃生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2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