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粤澳两地16所中学携手——

家国情怀教育融入日常

发布时间:2025-09-22 作者:王春力 姜楠 来源:中国教育报

①珠海市九洲中学和澳门濠江中学的学生在珠海市博物馆进行研学活动。 学校供图

②珠海市九洲中学和澳门濠江中学学子同上一节课。 学校供图

  珠海市九洲中学与澳门濠江中学以家国情怀培育为纽带,从结为姊妹校到牵头组建“粤澳教育共同体”,探索出以“三共”机制为核心的协同育人体系,将家国情怀培育转化为可操作、可复制的教育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姊妹校到粤澳教育共同体

  珠海市九洲中学与澳门濠江中学的合作,是粤澳教育融合从“点对点”互动到“网络化”辐射的典型缩影,清晰呈现了家国情怀培育的深化过程。

  两校最初以教育理念交流为切入点,在办学实践中发现双方均认同“家国情怀是青少年成长的精神根基”这一理念,并希望通过教育实践让学生深刻理解“自我、家庭、社会、国家”的共生关系。这一共识为后续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双方开始尝试开展小规模的学生互访、主题座谈等活动。

  2018年12月,两校正式结为姊妹校,标志着合作进入系统化阶段。聚焦“家国情怀如何融入日常教育”的核心问题,两校组建联合教研团队,共同挖掘粤澳两地的历史文化、红色资源、发展成就等教育素材,合作开发了一系列课程。课程实施一学年后,珠海市九洲中学“家国情怀实践班级”学生历史学科成绩优秀率提升至72%;澳门濠江中学参与课程的学生在“澳门青少年中华文化认知竞赛”中获奖人数同比增加10%。

  随着两校合作的逐步深入,为扩大育人效应,2022年,两校牵头吸纳粤港澳大湾区内16所学校(其中广东12所、澳门4所)组成粤澳教育共同体。通过共享课程资源、同步开展实践活动、联合举办教研论坛等方式,将融入日常的家国情怀培育模式推广至更多学校,实现了从两校协同到区域联动的跨越。

  “三共”机制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粤澳教育共同体以“融入日常”理念为指引,实施“三共”机制,即校家社联动同行共育、跨学科协作同研共创、跨学校携手同根共融,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格局,让家国情怀教育落地生根。

  校家社联动同行共育:构建“三维一体”的情感培育场。粤澳教育共同体打造“学校引领、家庭参与、社会支撑”的“三维一体”情感培育场,让家国情怀在生活化场景中自然浸润。学校作为主导方,负责搭建家国情怀教育知识框架,设计系统化的课程与活动方案;家庭作为情感传递方,通过亲子互动强化学生对家国的情感认同;社会作为实践支撑方,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场域与资源。

  为激活三方协同动能,共同体设计了多元化的互动活动。在家庭实践方面,推出“亲子研学行动”,每年分主题组织家庭参与跨地域研学。2024年以“红色足迹探寻”为主题,组织粤澳两地50组亲子家庭,走访广州起义纪念馆、澳门冼星海纪念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了解革命历史;亲子家庭还需完成“红色任务卡”,如录制革命故事讲解视频、绘制红色历史时间轴,加深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在社区联动方面,开展“社区家国文化共建”项目,共同体学校与所在社区合作,挖掘社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先进人物事迹,开发社区特色教育活动。例如,珠海市九洲中学联合所在社区,邀请社区老党员开设“社区变迁与国家发展”讲座,组织学生采访社区内的大湾区建设者,记录他们的奋斗故事;澳门濠江中学则与澳门老街坊会合作,开展“老街里的家国记忆”活动,学生在街坊的带领下走访澳门老街区,了解澳门回归前后的生活变化。

  共同体还建立“家校社联席会”制度,定期召开由学校教师、家长代表、社区负责人共同参与的会议,三方分别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分享典型案例与经验做法。

  跨学科协作同研共创:打造“双螺旋”课程体系。粤澳教育共同体打破学科教学的壁垒,以“跨学科融合”为核心思路,整合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多学科资源,创设“双螺旋”课程结构。一是开设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国家课程+”,二是开设多方联动的“育人主体+”校本活动课程。“国家课程+”是“双螺旋”的“基础链”,提供学科知识与能力框架;“育人主体+”是“延伸链”,通过多方联动将知识转化为家国情怀的实践体验,两者相互支撑、相互激活。

  例如,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保护”为主题,共同体学校地理教师共同梳理教材中的“生态系统保护”“区域协同发展”知识点,结合珠海淇澳岛红树林与澳门路环岛湿地,设计“跨地域生态对比”模块,课堂上通过对比水质数据、植被样本,穿插粤澳联合保护政策,让学生理解“大湾区生态共同体”概念,让学科知识自然融入“家国协同发展”的认知。在“育人主体+”延伸链层面,两校联动珠海市生态环境局、澳门市政署,组织学生补种红树林、观测候鸟,澳门学生学习珠海环保技术,珠海学生收集澳门环保经验。后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撰写《生态守护者日记》,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创作“粤澳生态同心”画作,实现知识与情怀融合。

  跨学校携手同根共融:搭建“双向互动”的实践桥梁。教育共同体学校利用粤澳两地地缘相近、文化同源的优势,通过双向互访、联合实践等方式,搭建“双向互动”的实践桥梁,推动两地学校从“单向交流”走向“深度共生”,共同体还建立“跨校结对”制度,每所成员校与2—3所异地成员校结成对子,形成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立体化协同育人网络。

  共同体每学期开展“校长领航对话”,校长们围绕“家国情怀教育的校本化实施”“家国情怀教育评价标准”等关键问题深度研讨。2021年3月,珠海市九洲中学校长提出以“湾区共通文化”为锚点设计主题活动的思路,澳门濠江中学校长则建议“建立粤澳学生‘家国认知共享数据库’”,双方确定联合研发《粤澳教育共同体中小学家国情怀教育操作指南》。这种校级领导的顶层设计交流,不仅统一了育人方向,更推动两校后续在课程开发、活动策划上实现“同频共振”。该指南初稿完成后,已在共同体16所成员校试点应用,获得90%的教师认可。

  (作者王春力系珠海市香洲区石花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初中数学高级教师;姜楠系珠海市九洲中学党总支书记、珠海市九洲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2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