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组织教育活动当慎用网络投票

发布时间:2025-09-26 作者:朱昌俊 来源:中国教育报

  据《人民日报》报道,生活中,不少人都收到过亲朋好友发来的投票邀请,有的是为了争先评优,有的是为了参赛评奖。这些五花八门的网络投票,催生出拉票甚至买票刷票问题,乃至形成了灰色产业链。

  网络刷票并非新问题。早在多年前,一些所谓的“网络推广公司”或“刷票团队”便已公开招揽生意,为特定对象快速提升票数。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赤裸裸的数据造假,是对公平竞赛原则的直接践踏。对此,国家层面早已出台相关规定,如2020年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就明确,“不得通过人工方式或者技术手段实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以及虚假注册账号、非法交易账号、操纵用户账号等行为”。这意味着,组织或参与刷票不仅背离道德,更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然而,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持续打击下,虽然公开刷票的广告不多见了,但仍有许多刷票公司潜伏在更为隐蔽的社交媒体上。其手段也从早期的简单机器刷票,演进为采用分布各地的“真人”账号进行人工刷票。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极大地增加了主办方甄别异常票数的难度。此种现状,无疑向各类活动,特别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发出了警示,即对网络投票这一评价方式应持有更为审慎的态度。

  要知道,不少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就是未成年人,一旦他们参与的赛事与投票挂钩,就往往变成了拼家长的资源和付出程度。这不仅有损比赛的公平性,也容易引发孩子的攀比心理,并传递弄虚作假等错误的价值导向。此外,即便像是一些优秀教师评选的网络投票行为,也同样存在着“失真”的风险。因为投票模式下的评选,归根结底拼的是“人气”,甚至是“刷票”程度。这与优秀教师本身的科学评价体系形成明显的冲突,并可能加重教师负担。

  对此,一方面赛事主办方应当积极创新评选方式,不能为了扩大赛事影响力,或者是为了“省事”,就动辄使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看似起到了提升公众参与度的作用,但实际上可能并不利于赛事口碑的真正建立。另一方面,家长们也要擦亮眼睛,尽量避免让孩子参与网络投票性质明显的赛事。这里面甚至可能存在诈骗的风险。有媒体报道,某地的一个犯罪团伙为了牟取非法利益,竟然虚构少儿赛事,然后利用家长希望孩子取得名次的心理,诱骗家长充值刷礼物,拉高分值影响排名,以此骗取财物达1400多万元。

  说到底,面对网络投票可能引发的种种问题,活动主办方,尤其是教育领域的一些活动主办方,都应该有意识地慎用甚至限用网络投票作为主要或唯一的评价手段,同时积极寻求更健康、更公正的替代方案。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6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