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塑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创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5-09-26 作者:阙明坤 来源:中国教育报

  ■北京市海淀区促进校地协同、资源整合的举措,为各地探索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各地区因地制宜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必须深入思考、系统推进,制定清晰可行、多层次、分阶段的实施路径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宣布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7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签约,构建“基础教育+高校+高新企业”联合培养体系,搭建“每所中小学背后有一所高校、一个实验室、一家科技企业”的资源网络,塑造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创新引擎。这一举措通过校地协同、资源整合,为各地探索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有着其内在规律,需要把握其内在统一性、外部协调性、相互支撑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较2010年增长73.2%,教育普及水平的提升为人才储备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市海淀区推动“每所中小学配齐高校导师”,正是通过教育、企业、人才资源的衔接贯通、优质共享,打破学段壁垒,赋能教育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有利于及早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育学生创新素质,为创新人才培养筑牢根基,体现出以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前瞻性布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当前,改革还面临多方面挑战。例如,跨部门跨地区协作难,各地发展水平不一,社会资源和学校需求对接不畅,学校制度体系和教师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协同育人的新要求,等等。各地区因地制宜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必须深入思考、系统推进,制定清晰可行、多层次、分阶段的实施路径,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堵点。具体而言,以下关键问题值得关注。

  强化顶层设计,破除体制壁垒。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深层次的相互融合与协同促进的聚合过程,产生的成效远大于单个要素作用的效果之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央和地方要协同推进制度创新,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教育、科技、人社、组织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同任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政策合力,切实保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人才市场等多方参与构建创新体系的责任和权益,为深度融合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拓宽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人员流通渠道也很重要。要加强不同领域的人员交流、挂职、任职,推进优秀人才在不同单位间的互聘互认,打破身份障碍,创新适配一体化推进要求的新型人才“旋转门”制度。

  优化资源配置,破解供需错配。各地政府要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整合平台,加强数据开放和资源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建设区域性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库,系统收集学校、高新企业、科研院所优质资源并开放共享。同时,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基层学校的真实需求,让资源内容与不同学段、学科实现更好匹配。要加强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助力的资源供给混合机制,鼓励高新企业参与教育资源开发,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共同构建可持续的资源供给生态,确保资源配置精准对接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需求。针对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支持、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对薄弱地区的资源倾斜,推动资源跨区域共享和流动。

  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优化教育生态。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塑造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创新引擎需要加快提升教师能力,突破其专业瓶颈。在教师的职前培养方面,建议师范院校开设科技教育、STEM教育、项目式学习等相关课程,并联合高校、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帮助师范生提升融合教育能力。在教师的职后培训机制完善方面,可以根据在职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学科特点,支持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型教学方法。在创新教师评价机制方面,建议将科技应用能力等纳入考核体系,激发教师的发展活力。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可以加强校内外的协同性,邀请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走进中小学课堂,与一线教师共同开展教学设计与实施,在实践中协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深化技术赋能方面,应进一步构建智慧教育,搭建统一的数据平台,促使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类信息能顺畅共享,促进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真正融入日常课堂。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学院分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6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