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户外自主游戏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一个现实困境:教师虽认同“放手”理念,却常因对安全的顾虑而不敢真正放手。频繁的提醒、干预甚至代劳,不仅压缩了幼儿的探索空间,也让教师身心俱疲。为此,我们尝试改进管理、转变思路,从教师“防风险”走向幼儿“会自护”,以杜威“五步教学法”为框架,支持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究并成为“安全小主人”。
预留冒险空间,创设有准备的游戏环境。在户外冒险游戏区,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情境:300平方米的陡坡草坪、20米长的“秘密隧道”……这些设施配合低结构材料,让幼儿在真实挑战中感知高度、速度,体悟“危险”并调动自我保护本能。我们坚持“三个一”原则,即一个区持续玩一个月,每次游戏一小时,从而保障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探索风险与安全的边界。同时,教师先通过亲身体验滑索、爬架等设备积累安全关键经验,再开展现场教研,全面识别、研判各区域风险点,做到心中有数,为适时、适度地支持幼儿户外冒险游戏做好准备。
从真实游戏中生长出核心问题。以中(3)班户外冒险游戏区的“滑索安全小卫士”为例。王老师发现,幼儿非常喜欢滑索带来的刺激,但滑道下方常有其他幼儿来回穿行,极易发生冲撞。一遍遍提醒不仅打乱了游戏节奏,更让教师陷入高度紧张。这一问题背后,是我们长期面临的困境:户外游戏中的风险如何转化为幼儿的安全学习资源?王老师先带领幼儿就所玩区域共同进行安全排查,随后幼儿投入游戏。王老师在现场有意识地观察和拍摄幼儿行为,她拍下了一段视频:小宇从滑索上滑下时,小安突然从滑道下跑过,两人险些相撞。游戏结束,王老师请幼儿围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可以怎么做”展开讨论。幼儿普遍反映“有人在滑索下跑动,非常危险,总要大声提醒,这样就玩得不开心了”。基于此,王老师找到了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怎样提醒小朋友不要在滑索下面跑来跑去。
相信幼儿是真正的“安全设计师”。游戏分享环节,王老师鼓励幼儿围绕“如何避免滑索区冲撞”提出解决方法。幼儿纷纷提议“做一块警示牌,画个叉”“摆一排轮胎拦住”……在七嘴八舌的争论中,王老师组织幼儿辩论,引导他们不仅要说出自己的办法,还要说明理由让大家信服。这有效激发了幼儿的批判思维和表达意愿,也让王老师更清晰地把握了每名幼儿的安全认知水平。随后,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具象化,王老师帮助他们对照图画内容,将相近的解决策略归类,最终形成了制作安全标识、贴指示箭头等7种策略,并成立7个“安全设计小组”,尝试执行相关做法。
在思考与辩论中选择最优办法。王老师鼓励幼儿比较7种安全策略的优缺点,并引导他们思考:“你觉得哪个办法最好?为什么?”小乐举手说:“我觉得轮胎最好,因为它很大,看得清楚!”小昊反驳:“可是三角锥轻呀,容易搬!”王老师顺势追问:“那轻的好,还是重的好?为什么?”幼儿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学会了依据实际效果进行比较,初步形成了“要根据原因作判断”的循证意识。随后,王老师组织幼儿投票,按得票顺序依次验证各组方案。幼儿分组合作,搜集材料、制定简单的验证计划。例如,“标识组”的幼儿画了很多警示图标,并兴奋地讨论:“我们画一个大大的叉,大家就知道不能过去!”而“轮胎组”的幼儿则认真将轮胎滚到滑索区,一边摆放一边商量:“把它们连起来,排整齐一点。”
在真实操作中尝试找答案。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幼儿分组对提出的安全方法进行实地验证。王老师特意将讨论环节安排在游戏现场,引导各组边尝试边调整方案。“三角锥组”的幼儿最初觉得摆放三角锥很方便,但很快发现“滑索荡起来腿一碰就倒,总要有人去扶”。负责画标识的小组设计了各种警示图标,却在一场雨后发现图案被雨水冲花了。通过亲身体验和持续比较,幼儿逐渐发现,轮胎比较醒目、稳定,还能起到缓冲作用。最终,大家一致决定在滑索区入口处固定摆放13个轮胎,并约定:“见轮胎,不穿越,绕道行。”此后,滑索区冲撞风险显著降低。
“滑索安全小卫士”项目取得成效后,王老师带领幼儿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经验分享活动。幼儿组成“安全宣传小队”,用画笔将探索过程绘制成连环画,并取名为《我们的冒险岛游戏手册》,还集体创编了简单易记的《安全滑索歌》。他们不仅在本班游戏分享时段演唱,还主动到其他班级现场表演和讲解安全规则的由来,帮助和服务他人。
通过这些真实、连续而完整的体验,幼儿逐步从被动的安全知识接受者,成长为敏锐的环境安全守护者。这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会自护”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建构的。
(作者田腾单位系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王彦单位系南京晓庄学院附属溧水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8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