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骑着从“租车行”租来的车在幼儿园穿行。 王名潇 供图
一大早,骑行区已热闹非凡。五颜六色的袋鼠三轮车、手推货车、PVC管驱动车在孩子们脚下飞驰。但细心的唐老师发现了一些“小混乱”:停车区横七竖八,20米外的洗车站门可罗雀。“明明大家都喜欢骑车,为什么洗车服务没人光顾呢?”唐老师蹲下身问洗车站“员工”。“太远啦!好多小司机找不到洗车站。”小吕噘着嘴说。还有更让人头疼的问题:大班的小何不小心撞倒了穿梭的行人;水龙头开关不便,积水成滩导致地面湿滑……
很快,问题被保教主任发现并带到教研会上。大家意识到,可以借此机会,建立起户外角色游戏质量的评估指标,从而为教师组织、实施游戏提供抓手。
1 初步建立自评指标
教研组长汪老师提议大家再次学习游戏背后的理论,于是,教师们通过自主学、班集体和年级组共同体学习等多种方式,再次研读《儿童游戏通论》等书目,深化对常态化自评、户外角色游戏教师支持性策略的认知。
教研初始,教师们将游戏现场出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保教副主任张老师将其归纳整合为问题树,教研人员随机分成三组进行研讨,实现全员经验智慧共享。
依托前期知识储备,第一组的周老师提出“停车场和洗车站相隔太远,确实不利于幼儿体验取车”。基于这个问题,大家讨论后最终确定了“设置连贯的、便于活动的空间区域,保证幼儿游戏的流动性”指标,自我评估指标雏形初现。
当第三组教师提出“空间布局应结合生活经验”时,第二组的资产管理员段老师突然举手:“我们库房有套刷子,还有小展台,生活中的洗车站都会用到这些工具。”这个建议促使大家将“空间布局应结合生活经验”指标调整为“提供丰富多样的角色游戏材料(如服装、道具、角色牌等)”。随后,教师们将所有意见合并同类项并进行提炼,从而完成了自评指标从经验描述到维度分类的跨越。那张巨幅问题树旁,悄然长出了答案,“户外角色游戏质量自评指标”1.0版诞生了。
唐老师也在园本化自评指标构建中找到了调整方法,师幼讨论后,“停车场”变为“租车行”,与洗车站联动,新的游戏场景应运而生。这场教研最动人的成果,不是那份自评标准,而是从保育员到保教主任,每个人都看见了自己的智慧如何变成了支持游戏的力量。
2 验证优化自评指标
带着这份全园共创的自评指标,教师们分组进入改造后的“洗车站”和“租车行”进行观摩。
游戏现场,教师们记录空间布局、教师支持策略、幼儿表现的亮点和不足。大家发现,在布局上,“租车行”生意火爆,但租出去的车辆和其他区域车辆混行,无法辨识,且与洗车站老板没有沟通,洗车站仍然无人洗车;材料使用上,幼儿提议用桶装水擦洗。
“现场循证”是教育反思的起点,唯有扎根真实情境观察与记录,才能让问题在实践中得到解决。回到教研室,三组教师再现游戏场景,充分讨论,将零散观察转化为集体智慧,推动实践改进。
随后,组内代表发言人采用“我们认为……因为我们看到……”的表达方式厘清“现象—指标—优化”的逻辑,从而将游戏现场与自评指标进行链接。汪老师说:“我们认为教师没有展示角色游戏的相关提示,因为我们看到洗车站没有洗车流程供新员工学习。”“证据”即游戏现象,唯有在实践与标准的动态对话中,幼儿园游戏质量才能实现螺旋式提升。
王老师指着视频回放说:“我们认为教师没有与幼儿讨论规划游戏路线,因为我们看到5分钟内发生了3次碰撞,人车并行导致集市拥堵。”而关于解决策略,王老师提出,应增加人行道与车道分离标线,建议丰富指标,优化为“根据游戏中产生的区域联动、人流疏散等需求,师幼共同设计游戏路线”。
在激烈的教研中,角色游戏逐渐有序,“公交车上路拉客”“载货车租给快递员送货”等“金点子”生长出来;自评指标也在实践的反馈中增、删、合、改,最终形成“户外角色游戏质量自评指标”2.0版。
回到“现场循证”,即回到教育反思的起点。教师们将迭代后的2.0版指标带回游戏现场,优化游戏环境、调整教育行为,让幼儿成为评价者。“公交车投放后,司机拉客大大提升了幼幼互动,可是公交车太大了,转弯转不动,怎么办呢?”问题接踵而至,教师们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循证实践。
3 内化指标创新游戏
一段时间后,教师们不再完全依赖指标,而是逐渐将其内化为教育自觉。比如,指标“根据游戏进程、变化,引导幼儿灵活调整自己的角色职责”,在游戏中呈现为“超市收银员在不忙时变成理货员理货”“帮帮站交警发现有丢失车辆时会暂时保管”等精彩行为。
当幼儿提议“增加加油站”时,新的教研循环即刻启动,形成“实践发现问题—教研生成指标—指标指导实践—实践反哺指标”的闭环。教育即生长,更是师幼在真实情境中持续对话、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在持续的实践中,教师践行了“角色游戏观察—指标内涵解读—教育策略生成”的逻辑链条,完成了从“对标执行”到“以标为镜”的思维转变、从提供答案到激发可能的行为转变、从单向指导到共生共创的教育方式转变。
经过系列教研,幼儿园的户外角色游戏从热闹却混乱走向有序而生动。“洗车站”与“租车行”的联动,不仅解决了空间割裂的问题,更催生了“快递运输”“公交车拉客”等丰富的游戏主题。这种以点带面效应也迅速辐射至其他区域,茶水铺的“店员”会主动到“超市”采购餐具和手套,木工坊的“工程师”为小兔子搭建遮阳棚,区域联动的游戏网络自然形成。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怡心第六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8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