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聚合多元力量 实现三大优化

发布时间:2025-09-30 作者:初中“中流砥柱”备课组 来源:中国教育报

  准备本次抗战主题“思政大课”,对我们初中备课团队来说,是一次痛并快乐的过程。历经2个多月、32次易稿,在“建构—推翻—再建构”的螺旋上升中,我们对一体化教研、一体化育人的价值有了再认识、新发现。

  一是以一体化力量优化课程内容。备课之初,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日常思政课教学是按照教材、依据大纲开展的,目标清楚、体系完善,但本次大课属于专题课程,在围绕“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主题设计教学内容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历史课教材内容似乎“不太够用”,需要从头梳理教学逻辑与内容架构。面对难题,团队立即开展“补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研读理论著作。特别是借与其他学段一体化备课磨课之机,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专家的指导下,筛选、梳理、分析史料,将政治观点融入抗战历史宏观脉络与微观故事,让抽象结论变为可感知、可验证的事实,彻底解决了主题聚焦的难题。在中学与大学“手拉手”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体化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一个目标,更是一套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低学段要学会通过一体化教研平台“借力”,共享资源、开阔思维、深化认知、破解难题。

  二是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设计。课堂需要互动,这是备课团队始终明确的思路,但一开始讲稿中给学生安排的问题都是备课团队依据经验设计的。在磨课时大家始终疑虑:“这些问题是学生的真实困惑吗?”这种不踏实让我们最终决定“听学生的”,带着初拟教案试课,走进班级与学生交流。当学生露出“原来如此”的神情时,我们愈发确信:思政课的针对性,绝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自我陶醉”,而是要贴近学生、找准认知“堵点”,真正将学生的真实疑问与认知痛点串联成课堂核心问题线,明确课程“发力点”。思政课的吸引力需要教师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回答好学生的“真问题”,方能讲明“小道理”、辩清“歪道理”、讲透“大道理”。

  三是以社会“大场域”优化资源供给。最初,我们打算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历史照片等资料进行互动,但经过研讨,大家认为这样的方式还是有些简单。在与一体化专家以及主题展馆研究人员沟通研讨后,我们产生了诸多创新灵感与实践方向。比如,邀请英雄后人讲述家国情怀、时空连线百团大战纪念馆、AI活化历史等创新形式,突破了校园时空限制,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实际反馈效果很好。这次尝试让我们意识到:身边的“思政资源”远比想象中丰富,学校周边社区的抗战老兵和其家属、本地的革命纪念馆与烈士陵园,未被挖掘的地方抗战故事,乃至网络数字档案馆、红色文化平台等,都是有待开发的宝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新时代的思政课,不应局限于教室这方“小天地”,而要主动连接社会“大场域”,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鲜活的资源中,感受历史的温度、精神的力量。

  回望这次备课经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备好一堂课”本身。它像一座桥梁,让大学的专业深度与中学的知识广度、小学的生动形式相互贯通,助力各学段互学互鉴、共同提高思政课育人效果。

  (执笔: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梁寅子)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30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