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翻开地球这本“历史书”

—— 走进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10-03 作者:本报记者 余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岳麓山下,湘江水滨,中南大学潇湘校区内,一座占地2600平方米的地质博物馆静静矗立。

  作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与中南大学思政研学基地,这里收藏着1.4万余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矿物、岩石、矿石及化石标本,宛如一本立体的地球“历史书”,既承载着46亿年地球演化的沧桑,又镌刻着中南大学地学人代代相传的报国初心。

  地球奥秘厅中,嫦娥五号带回的珍贵月壤样品十分引人注目。2020年我国实现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后,中南大学获得月壤开展研究。作为决定探测器着陆点的关键人物,学校1981级校友、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成为首批对返回样品着手分析的科学家之一。他作为“月球岩石守护者”的故事,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深刻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

  矿物岩石厅与矿石矿床厅中,色彩斑斓的矿物晶体与来自全国各大矿山的矿石标本,尽情展现着地球的“宝藏”。

  展区内,湖南瑶岗仙钨矿、江西德兴铜矿、云南个旧锡矿的样品依次排开。这些样品背后,蕴藏着中南大学师生为国家找矿、育人的结晶。“找矿工作向来艰苦,这些矿床多位于崇山峻岭或荒无人烟之地,四代中南地质找矿人历经艰苦奋斗,始终走在为祖国找矿事业奋斗的第一线,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大型、超大型矿床。”中南大学教授李欢说。

  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熊哲贤曾在新疆参与野外项目,他坦言:“条件虽苦,但想到前辈们的坚守,就觉得这点困难不算什么。”如今,中南大学培养的地质相关专业毕业生大多投身找矿勘查第一线,成为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

  “同学们,你们可能在课上听过这个,知道它叫什么吗?”在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装备厅,万米深海、深地探测的关键装备和材料实物格外亮眼,中南大学教授孙平贺拿着一个老式装备提问。旁边的学生杨浩宇立刻举手回答:“三翼刮刀钻头。”

  从老式三翼刮刀钻头到新型靶向钻头的陈列,直观地展现了技术的迭代升级。“老式三翼刮刀钻头和大庆油田开发时用的钻头原理相通,但现在我们研制靶向钻具能实现‘地下导航’,精准找到矿产资源,还可实现不良地质体的精准探查与处置。”孙平贺说。

  杨浩宇在靶向钻头前驻足良久:“从普通钻头到智能装备的跨越,让我明白地质人的使命不仅是找矿,更是用科技守护国家资源安全。”

  “地洼学说之父”陈国达院士的著作、何继善院士研发的电磁勘探仪器、李建成院士团队的地球空间信息成果依次陈列,学科史厅的展品诉说着三代院士的报国故事。

  “我们希望通过这座博物馆,让更多人读懂地球的‘历史’,进一步传承地质报国的精神。”中南大学教授邵拥军说,学校正依托博物馆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更多既懂地质又懂采矿、选矿、冶金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资源安全与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03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