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谁说音乐课只是唱唱歌

——艾淑军和她的“百变音乐课堂”

发布时间:2025-10-11 作者:通讯员 唐伟林 本报记者 阳锡叶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日前,在湖南省郴州市二中的音乐鉴赏课上,音乐教师艾淑军指挥学生吟唱《满江红》,学生们有的随着音乐摆动双手,有的眼中泛出了泪花……立足音乐课堂20余年,艾淑军用热爱诠释着每个音符中的情感和故事,一堂音乐课经常上出多种形态、百般精彩,被称为“百变音乐课堂”。

  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基础音乐教育,如何让音乐课堂真正实现以美育为核心?对此,艾淑军有自己的秘诀:“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

  因为艾淑军的音乐课而走上音乐道路的毕业生小杨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静心欣赏却发生在艾老师的课堂上,“在她穿针引线的指导下,我感到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好像眼前真的出现了双蝶翩翩起舞的画面”。

  言不足,歌之;歌不足,舞之蹈之。在音乐课堂中,艾淑军用“沉浸式”教学调动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创造性表现,体验音乐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她把国粹京剧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传承传统文化之美;她让现代音乐课堂饱含传统特色与文化底蕴。“用历史文化来诠释音符,把美育、德育渗透到课堂当中,老师的热爱和投入会点燃孩子们的音乐激情。”艾淑军说。

  艾淑军的课堂打动人,还在于她善于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增强他们的情绪表达。艾淑军手里有一本“情感笔记本”,用来督促自己时常与学生进行交流。“相比成年人,高中生情绪波动更大,经常在自信和自卑间转换,老师在专业上给他们点明方向,在心理上给予他们信念感,就会让他们生出信心和勇气,向上生长。”

  孩子们什么事都愿意找她倾诉、向她求助。艾淑军说,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而音乐教师承担着唤醒、启迪学生对美的感知的责任,进而促进学生感性方面的成长,一名音乐教师自身的精神面貌和状态,不但影响课堂教学,也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塑造。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1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