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构建全域融通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发布时间:2025-10-14 作者:韩世杰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学生参加学校劳动技能大赛之钉纽扣。 烟台市芝罘区鲁峰小学供图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正式回归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为推动区域劳动教育实践,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门出台相关文件,为劳动教育评价提供明确指引。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鲁峰小学在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导下,立足学校实际,将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责任意识、动手能力与实践精神”的培养目标相融合,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构建起“三阶四全五融通”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评促教、以评提质、以评促升,引导学生在真实劳动体验中转变观念、养成习惯、涵养情感、强化责任感,实现劳动教育育人方式转型与质量提升。

  三阶互促:

  设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学校以“存储累积—展示兑换—登上榜单”为进阶路径,系统设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学生在持续实践中获得成长。

  一阶存储:日积月累,养成劳动习惯。学校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编制《“爱鲁峰·爱劳动·爱生活”劳动护照》,设置各年级劳动主题课程,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作为过程性评价指标,以学生的实际劳动轨迹为主要依据,综合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小学5年每学期完成5项劳动内容,50项劳动技能融入日常生活,实现循序渐进、寓教于行的劳动教育目标。各年级劳动内容既自成体系,又有机衔接,共同聚焦学生的劳动品质与综合素养的培育。

  二阶展练:厚积薄发,展现劳动技能。学校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劳动护照中的主题课程,积极参加劳动技能大赛,推动“所学”向“所为”转化。学校每年组织开展“劳动之礼”“劳动之乐”“劳动之美”“劳动之奇”“劳动之喜”等系列技能大赛。竞赛从班级选拔到校级决赛层层推进,强调全员参与、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体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内涵。此外,学校还依托春分韭菜收割节、清明赏花摄影节、夏至蜜桃品尝节、霜露柿子采摘节、开学七彩泡泡节等一系列特色校园节日,将劳动成果展示、知识竞赛与技能比武融为一体,拓展劳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阶上榜:榜样力量,弘扬劳动精神。学校在臻美楼一楼长廊设立“劳动之星”明星墙,定期评选并展示班级劳动之星,树立身边榜样,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校以时间为轴,建立“日评价、周小结、月展示、学期表彰”的长效评价机制,使劳动教育评价贯穿小学全过程。常态化、制度化的劳动评价机制,使学生在生活中持续提升劳动素养,增强对劳动文化的价值认同,推动形成了全方位、多主体参与的劳动育人新格局。

  四全聚力:

  构建日常化劳动教育新样态

  学校践行陶行知“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理念,构建“真劳动、日常化、聚合力、彰体系”的劳动教育新样态。

  全领域建设,构建特色劳动课程体系。学校遵循“点—线—面—体”的课程建构思路和“劳—学—评”一致性原则,将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科基础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家庭技能课程、社会服务课程中,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载体和路径;通过家园生活、家园责任、田园体验、创意制造、志愿服务五大跨界主题课程,实现全时空、全人员、全领域、全素养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开展真实体验、生成真切感受,真正提升劳动素养。

  全时空推进,实施多元教育推进策略。学校打破校园与社会、知识与生活、经验与体验之间的壁垒,构建序列化、全时空的劳动教育推进策略。重点建设校内与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以项目学习拓展空间限制,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场域增强真实体验:打造了“雅农知耕园”“鲁西西动物角”等户外劳动场所;建设了“泥立方陶艺功能室”“非凡创客空间”“机器人体验营”“非遗文化创造园”等10多个室内功能教室。优良的环境、齐备的工具与浓厚的劳动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这些开放空间成为他们开展劳动实践、合作探究与反思成长的重要场所。

  全人员协同,建立校家社同频共振的评价机制。学校基于学情、家情、校情与社情,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共育管理模式,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同频共振”:组建家校讲师团,更新劳动教育理念;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互动交流;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开设职业体验课程,增进学生对不同职业劳动内容和形式的认知;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寄语手册、“小鬼当家”实践图鉴、社区服务记录卡等多种方式,完善过程性、增值性与结果性评价,形成多通道、多形式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每学期末,将校家社协同开展的系列活动记录纳入“魅力家长”和“劳动小达人”评选,推动全域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有效落地。

  全方位考评,创新灵活的动态考核方式。为避免学生仅停留在“看”劳动、“听”劳动和“玩”劳动的浅层参与,学校创新劳动素养评价方式,实施灵活的动态考核: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全面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类型、次数与时间,为过程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在原有“七色花评价手册”与“七彩争章手册”基础上,学校又开发了“晓评价”云成长数字画像评价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习发展与评价反馈的实时联动,支持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跨界融通:

  拓展劳动教育评价情感效度

  “跨界融通”是学校劳动教育项目化课程的核心理念。“跨界”体现为学科的打通、知识的互通、时空的联通、角色的变通、生活的贯通,是思维与行动方式的打开;“融通”强调将不同领域的知识、道理和实践经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认知与深刻理解。在劳动教育评价中,学校广泛分配劳动教育评价权利,注重评价的重点性、过程性、落实性与提升性。

  学校秉持“五元融通”理念:一是跨越文本边界,整合道德与法治教材、劳动校本教材和雅农实践园资源,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二是跨越时空边界,依托网络课程实施“云上”劳动教学,拓展教学场域;三是跨越围墙边界,邀请社会工匠入校授课,或组织师生走出校门开展职业体验;四是跨越思维边界,将设计思维、工程思维等多元思维融入实践,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五是跨越身份边界,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为社会公益贡献劳动力量。全方位的融通实践,实现了劳动课堂无处不在、劳动实践无处不有、劳动学习无处不生、健康成长无处不显的育人图景,为学生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坚实平台。

  “三阶四全五融通”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从空间、时间与情感三个维度拓展了劳动教育评价的广度,彰显了效度,注入了情感温度。学校借助详细的评价标准、丰富的评价方法、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先进的评价工具,实现了劳动教育全面、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不仅为学科融合与学生素养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对学生、教师及学校整体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青年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家园劳动课程的建构研究”[2020JXQ032]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4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