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开始,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北京市强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要以课程体系为依托,以典型场景应用为切入点,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和模式。
日前,在北京市日坛中学,小学、初中和高中3个学段的教师分别给学生带来了新学期第一堂人工智能通识课。小学生们在屏幕前实时观察AI如何识别自己“高兴”“惊讶”或是“生气”的表情。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学会借助科技了解自己、学习如何安全地使用AI,初步建立起人工智能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初中生们则在教师的示范下,借助国产开源设备,分组调试设备、编写简单指令,现场体验人脸识别功能如何生成。高中生们的课程更进一步,学生们要从原理入手深入图像识别算法,并尝试编写代码生成“刷脸签到”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智能程序。高中教师王玉英说:“未来,学校将提供接口,让学生们设计的程序有机会应用到学校智慧校园实际场景中,实现‘学以致用’。”
在北京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新学期“初识人工智能课”上,学生们学习的内容是借助教师提供的代码,训练人工智能准确识别图像中的目标。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AI的基本概念还参与了模型训练的实践操作。学校副校长古天表示,“让学生真正动手实践”正是这门课的特点,目标是让学生们在真实的AI项目式学习中掌握前沿技术。
记者了解到,为了确保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质量,北京市教委在今年7月启动了“百千种子计划”暑期实训,已培训首批130余名骨干教师,并在8月22日已上线了首批160套市级课程资源覆盖所有学段。每套课程包括15分钟的核心教学视频、教学指南和活动任务单,通过“视频+工具+任务单”的模式满足教师授课、备课以及学生自主学习3类场景需求。教学实施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游戏互动等生活化场景启蒙兴趣;初中阶段侧重“认知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模型训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赋能自身的学习生活;高中阶段聚焦“综合性实践”,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算法应用及跨学科创新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学段均强化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向善”价值观。
为了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在全市中小学的广泛开展,北京市、区两级“AI教育讲师团”在秋季开学后深入各区和学校开展巡讲,着力破解教育教学中的“堵点难点”。在此过程中,由55人组成的首届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发挥了高端智库的支撑作用。
此外,在推进人工智能课程过程中,一些学校根据教学需求,合理调整课表。如北京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将学校科学、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课程融合教学,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课程内容涵盖图像识别、语言处理、无人驾驶等领域。还有部分学校建立了从普及到提高的分层教学体系。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在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之外,还设立了人工智能班,供学有所长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探索性学习。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4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