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直播写作业”不宜模仿

发布时间:2025-10-15 作者:王志高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孩子写作业磨蹭,有什么好办法?据媒体报道,浙江一位母亲尝试“直播写作业”的方法,让孩子在镜头前完成作业,意外发现效率明显提升。这场两小时的直播吸引近两万人次围观,随后在家长圈引发模仿热潮。

  “直播写作业”的做法看似机智,但当“云监工”成为治愈磨蹭的药剂,当点赞鲜花取代亲子沟通,我们需要反思:这种方式真的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吗?是否会让孩子产生“为他人眼光而学”的功利心态?

  “镜头魔法”的背后,是孩子对“被观看”的本能反应。心理学中的“观众效应”确实能改变个体行为,但这种基于外部监督的“高效”,恰如提线木偶的舞蹈——线在谁手,舞向何方?那个因“网友说写字不好”就立刻擦掉重写的孩子,内心正在经历怎样的价值重构?当学习动机从求知欲蜕变为表演欲,当成就感源于点赞数而非破解难题的喜悦,这种效率提升的代价未免过于沉重。

  令人忧心的还有家长角色在这场表演中的悄然退场。镜头前母慈子孝的和谐可能只是一时的假象。如果传统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被简化为技术层面的监督技巧;本该在试错中建立的信任关系,被滤镜下的完美形象所替代;当吼叫被克制只因“不好意思”,当冲突化解依赖第三方注视……家庭教育最核心的情感纽带很可能已经被架空。

  “直播写作业”的流行,某种程度上是一些家长教育焦虑的数字化投射。因为怕孩子落后,怕亲子冲突,所以急着找捷径,想要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然而,教育从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对深度思考、学习乐趣的忽视,可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有家长欣喜于“直播是那段时间孩子写字效率最高的一次”,却忘记反思:效率之外,孩子可曾体会过汉字的结构之美?可曾在某一刻为某个词语的精妙而怦然心动?

  技术对教育的介入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好技术。倘若直播只是偶尔的游戏,尚可理解;但如果其成为督促孩子写作业的依赖模式,绝非正途。教育终究要回归面对面的温度,需要有允许犯错的包容度——这些,是再多的虚拟鲜花也无法替代的。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那些看似低效的陪伴、那些允许磨蹭的留白、那些不带目的的探索,很可能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表演式学习或许能暂时提升效率,却难以培育出真正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内在驱动力的人才。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旅程,任何试图用表演加速这一过程的尝试,最终都可能让我们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

  (作者系公职人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5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