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帮扶团队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二中学推行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成绩飞跃;山东帮扶团队在陇南市西和县第一中学推行“级部管理制”,激发教师积极性……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甘肃省教育厅聚焦23个帮扶县教育发展“短板”,积极构建“天津+山东+省内”三方协同帮扶体系,统筹省级专项资金1.82亿元、选派省内骨干师资454名,争取东西部协作及其他帮扶资金2.24亿元、累计接收天津和山东选派教育人才233名,推动39所受援学校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教师队伍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四个明显提升”。
1
理念破冰,教育管理提质增效
清晨六点半,校园里书声琅琅。充分利用早晚自习前的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是青岛十七中副校长、西和一中校长王世柱“嫁接”过来的经验。针对教育理念落后、课堂模式刻板等问题,王世柱和帮扶团队积极推行“级部管理制”,将管理权下沉至离学生最近的年级组,建立“年级主任负责、学科组长落实、班主任包班”的三级管理体系,激发了教师活力。
在靖远县第二中学,校长胡熙莹引入天津市和平区第二十一中学的治校体系,构建以“年级—班级—宿舍”为纵向、“课堂—实践—心理”为横向的“三纵三横”德育网络;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中学,学生随时可以在教学楼内的书吧与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的学生“时空连线”,共读一本书。如今,该校高一、高二年级每周都专门开设一节阅读课,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跨越千里,山海情深。甘肃省坚持“省级统筹、市县联动、校际结对”工作思路,推动“一县一方案”完善落地。各帮扶团队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累计组建教学团队368个、制定新制度347项、修订完善制度605项,实现从“一人帮扶”到“整校帮扶”的质效倍增效应,再梯次延伸到县域其他学校,从“一校受益”到“全县受益”。
2
携手同行,课堂教学迸发活力
2022年8月,济南中学副校长董洪海“挂帅”,集结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定西市第一中学三地四校的11名教师组成“教育特战队”,成为临夏州积石山县积石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聚焦高考备考,以常态化公开课、示范课引领,以教研促教学提质。帮扶教师担任班主任,重塑学生学习生活习惯。”董洪海欣喜地说,根据当地多民族聚居特点,帮扶团队还开设了多个非遗传承课程。2024年,积石中学获得“甘肃省民族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在舟曲县第一中学,天津市和平区教师冯宪伟带领团队深入剖析甘肃近3年高考真题,结合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为学生备考精准把脉,得到了师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为帮助受援学校更新教法、提升效率,帮扶团队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型。同时,充分挖掘省内外名校优质资源,推进形成区域间、学校间教育数字化帮扶新形态。平凉市静宁县威戎中学引入天津市杨村一中“周一行动”教研模式,和援派教师所在学校常态化开展在线备课、互动教研等活动。
在天津市和平区帮扶下,舟曲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4年顺利通过甘肃省教育厅优质校建设验收;青岛11所职业学校与礼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搭建起“专业对专业、教研组对教研组、教师对教师”的“三全覆盖一对一帮扶”实践模式,学校办学实力明显提升,并申办成全省首批“3+4”中本贯通、“五年一贯制”学校。
3
双向奔赴,梦想之光点亮师生
文县一中语文教师周海安来自青岛市即墨区第一中学,第一个帮扶任期结束后,他又提出申请继续帮扶。2023年8月,文县一中成立周海安名师工作室,通过师徒结对等多种途径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打造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3年来,各帮扶团队建立名师工作室70个、结对师徒1802对,组织干部、教师赴天津、山东跟岗研修1209人,通过“教师轮训、师徒结对、跟岗研修、名师引领”多维度培养,推动39所受援学校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在各类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45项、省级奖项1424项。
此外,甘肃省教育厅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将年度帮扶成效考核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激发了广大教师积极性。同时,全力保障援派教师福利待遇,让教师吃下“定心丸”。据统计,2024年帮扶教师职称晋升率达到78%。
甘肃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将进一步整合东西部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从“师资输入”向“造血式”帮扶拓展深化,实现县域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形成“引进一个、集聚一批、带动一片”的倍增效应。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8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