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朝阳为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实验小学的校园镀上金边,丰邑校区的音乐教室里已飘出阵阵埙声。四年级学生李梦然轻抚有着7000年历史的古埙,指尖在音孔间轻盈起舞,一曲《沧海一声笑》仿佛让时光倒流……这是学校器乐教育的一个缩影,犹如永不停息的生命之诗,在40年时光长河中静静流淌。
理念破冰:从特长培养到普惠的教育变革
1986年,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音乐班毕业的蒋显敬来到学校,以把中国优秀民族音乐发扬光大的决心在学校开展起民族器乐教学,从最初的兴趣小组,到后来的全员参与,经历了艰难而又漫长的历程。1999年,蒋显敬做了校长,面对专业师资不足、乐器资源有限、家长更看重文化课的现实困境,他坚定表示:“器乐教育不能是少数特长生的‘专利’,应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必需品,要让每一名学生都灿烂。”
2006年,变革从有着6000年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陶笛开始。学校投入专项资金,为每名学生配备入门乐器;开展教师器乐培训,50岁的语文教师彭广新第一次完整吹奏出《龙的传人》时,整个办公室都为他欢呼;建立“器乐进家庭”机制,开展“亲子同奏一首曲”活动,让音乐成为连接家校的纽带。
这场变革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校器乐普及率达到100%,学生艺术素养合格率提升至98.5%。更令人欣喜的是,参与器乐学习的学生在专注力、创造力等方面都展现出明显优势。家长们发现,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演奏乐器,更在音乐中找到了自信和快乐。
课程创新:三级课程体系的科学建构
每周三下午的选课走班时间,是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刻。五年级学生张梓轩这学期选择了古埙社团,虽然才学习一个多月,但他已经能熟练使用古埙吹奏《送别》了。
学校构建的“基础·拓展·卓越”三级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路径。一、二年级学生从葫芦丝入门,三、四年级学生接触陶笛和巴乌,五、六年级学生则有机会体验古埙和排箫等传统乐器。
“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乐器里的中国》,让学生在学习演奏技巧的同时,了解背后的传统文化。”音乐教师杨锦锦表示,学生在学习《万疆》时感悟祖国山河壮美、合奏《龙的传人》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器乐教育已超越了单纯的技能培养。
三级课程体系既保证了器乐教育的普及性,又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上升通道。在校民乐团中,许多学生从零基础开始,通过系统训练,最终在各级比赛中荣获大奖,实现了从普通学生到“小演奏家”的华丽蜕变。
教学变革:文化寻根与学练演评深度融合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埙为什么是空心的吗?”教师史玉清的提问引发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在丰县实验小学,每节器乐课都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
学校创建“文化寻根·学练演评”教学模式,将文化浸润于教学各个环节。学生们不仅掌握演奏技巧,更深入了解每件乐器的历史渊源;不仅学会演奏曲目,更感悟到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
学校推行“小先生制”,让班级内学优学生带动学困伙伴、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建立“每日一刻钟”练习制度,使器乐学习成为日常习惯;开发“智慧音乐云平台”,学生可以随时观摩示范演奏。
学校通过班级小舞台、校园大舞台、社会实舞台、国际峰舞台,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创新发展的平台;举办一年一度的“舞动的音符”器乐比赛、“小百灵”校园之星选拔、“陶埙陶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也为学生们的童年增添艺韵色彩。
学校建立“星级勋章”制度,从“小乐手”到“金唱片”,激励学生持续进步。这种全方位的教学模式,让器乐教育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标。学生们在器乐学习中不仅提升了艺术素养,更培养了团队精神、坚韧品格和文化自信。
辐射引领:构建开放共享的教育生态
丰县实验小学的器乐教育经验,正通过多种渠道产生辐射效应。学校建立县域教育联盟,带动12所乡村学校开展器乐教育;接受全国各地学校参观学习,教学模式得以推广;开展边疆支援,与新疆、青海等学校结对共建;搭建云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
徐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评价道:“这里的器乐教育真正实现了面向人人,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
从一只陶笛到千人大合奏,从特色项目到育人体系,江苏省丰县实验小学用40年的坚守诠释了“以美育人”的深刻内涵。如今,学校的器乐教育已经成为区域教育的亮丽名片。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前来参观学习,他们将丰县的经验带回家乡,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器乐教育。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1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