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坚持问题和效果导向 强化协同育人网络

——解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

发布时间:2025-10-25 作者:本报记者 林焕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十条措施》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何意义?有哪些重点举措?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和多位专家。

  “健康第一”贯穿始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青少年健康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教育部重点工作安排,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和阶段性特点,以‘小切口’为突破,制定了这10条具体措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说。

  “《十条措施》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同时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资源保障,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新阶段,为实现‘健康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江苏省教育厅“润心”专班副主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夏春娣看来,《十条措施》的出台,其本质是回应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关切。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注意到,《十条措施》将“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纳入人才培养的全局视野,从身体素质到心理健康,从自我认知到社会适应,全方位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这体现了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的深刻思考,最终目标正是培养一批又一批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扎实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打牢根基。”刘希娅说。

  突出问题导向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董奇表示,《十条措施》的一大鲜明特征,就是突出问题导向,紧扣“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举措。

  “在当前社会快速转型和教育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小学生学业焦虑、睡眠不足、网络沉迷、校园欺凌等现象交织出现、彼此影响,成为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突出因素,也是社会高度关切的热点话题。”董奇说。

  他举例,学业压力和升学焦虑是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主要挑战。《十条措施》在减轻作业负担、规范考试管理、推进中考改革、强化生命教育与挫折教育等多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一方面,从“减少外部压力”入手,通过设立“无作业日”、严控考试频次和难度、禁止成绩排名等刚性措施,切实为学生减负,保障其心理调适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和均衡派位试点等改革,逐步缓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从制度层面缓解因升学带来的群体性焦虑。另一方面,从“增强学生内在韧性”发力,通过系统开展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调适情绪、正确面对挑战。这不仅是“减压”,更是为其“赋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免疫力。

  “令人非常振奋的是,《十条措施》的每一条举措都聚焦具体问题,给出了清晰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刘希娅表示,在“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方面,《十条措施》明确提出“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学活动”,细化到“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体质健康监测”;在“体育每天2小时”的要求中,不仅明确“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按规定课时锻炼”,还提出“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这让学校有具体的抓手;针对“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细化到“发挥班(团)干部、心理委员、宿舍长等作用,鼓励开展朋辈帮扶”等,将关爱落到具体的人和事上。“这些小而实的举措,既贴合一线的实际需求,又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效确保了政策落地。”

  健全协同防护机制

  “全员心育是《十条措施》的创新点。”夏春娣指出,文件突破了“心理健康只是心理教师的事”的认知,构建“专职教师引领+全员参与”的队伍体系,形成“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全员心育格局。

  夏春娣也关注到,《十条措施》强调推进学校持续加强“教联体”建设,密切家校协同,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单一依靠学校无法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复杂问题,必须构建‘家校社医’四维协同的服务网络。”夏春娣认为,协同育人的重点在于“信息互通与责任共担”。学校负责日常教育与筛查,家庭承担监护与情感支持,社会提供资源与环境保障,医疗机构负责专业诊断与治疗。各部门协同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线上线下发现机制,推进转介就医和愈后复学机制建设,建立“无缝衔接”的协同模式,使心理健康服务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延伸”,形成“问题共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育人合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教育部门要积极会同宣传、网信、公安、卫生健康、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单位,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同时,提供专业支持和资源保障,依托有关单位全覆盖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构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用好心理援助热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5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