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河海大学举行的2025中国水利学术大会开幕式上,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研发的“安澜——水灾害防御系统”发布。
“这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安全可控的水灾害防御综合业务系统,对于提升我国水灾害防御的精准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张建云自豪地说。
在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院长鲁春辉看来,该系统的研制成功,是河海大学近年来系统构建科研创新高地和人才中心,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凝聚服务“国之急需”战略科技力量的集中体现。
在依托河海大学建设的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础上,该校新增共建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
这五大平台,被学校师生形象地称为“五朵金花”。
“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学校科研团队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起来,集中攻关解决水利水电重大工程中的科技难题。”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以白鹤滩水电站——这座世界水电巅峰之作为例介绍,学校科研力量直面坝基柱状节理玄武岩带来的世界级力学难题,提出的白鹤滩上坝线设计方案被工程采纳,为拱坝正常施工与长期运行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经济效益显著。
如果说国家级平台是“战略大脑”,那么该校为支撑行业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与复杂工程方案验证而打造的水工综合试验基地,则是守护重大工程安全的“全科医院”。
“重大水利工程在开工建设前,可以在基地进行严格的‘体检’和‘诊断’。”该基地副研究员牛志伟介绍,这座国内顶尖的试验基地集水流试验平台、风浪流港池试验平台、结构试验平台及高性能计算平台四大平台于一体,形成了从物理模型试验到数字仿真验证的完整研究体系。比如,在引江济淮超级工程中,面对百余公里长的膨胀岩土带,学校研发团队通过大量模型试验,创新提出了边坡加固技术,为工程筑牢了安全根基,创造了数百亿元的效益。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风浪流港池,我们的L型风浪流港池拥有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河口海岸工程物理模型综合实验能力。”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副教授严士常介绍,该平台的造风、造流、造波系统已经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港口设施、国家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岛礁开发与保护、海岸带保护修复等提供了重要试验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是水利部十大科技问题之一。作为牵头攻关单位,河海大学科研团队打造了全链条的国产化技术体系,在大数据驱动的洪水预报、流域数字孪生建模等多方面形成了突出优势。
“我们在国内率先提出‘水利信创’理念,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研发出‘河海智慧水利1号芯’,为水利行业的国产信息化改造提供了底座技术支撑和安全保证。”河海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授胡鹤轩说。此外,该校还研发了全国首个水利云平台,开发了首套大数据驱动的洪水预报系统,首创了水利知识图谱体系,这些崭新数字成果正在重塑水利工作新面貌。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河海大学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投入近10亿元打造了学科交叉重大实验平台。
“正是这一独特的交叉基因,让我们的团队成为解决国家重大技术需求的‘创新摇篮’。”河海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学武介绍,由他带领的水下智能机器人团队设计研发出多种功能型机器人平台构型,可自动区分裂缝、溶蚀、钢筋锈蚀等12类病害,识别准确率达95.2%,目前已形成“基础研究—装备研发—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相关专利转化率达到85%。
“河海大学在110年办学历程中,始终与中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和江河湖海开发保护同向同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杨桂山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6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