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我背着行囊,穿越云雾缭绕的群山,抵达海拔1300米的重庆市巫山县官阳镇。校门口两排高大的松树,与风中猎猎作响的五星红旗,见证了我教育生涯的起点。作为新入职的特岗教师,我暗自发誓:定要让知识的星火照亮这片云端土地。
初登讲台时,面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我也曾迷茫:如何让教育誓言落地?我选择以“深研课堂”为突破口,反复学习课程标准,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真正做到了“学一课,上一课”。课后,我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辅导,逐步扭转了班级的整体学习状态。那份成就感如涓涓细流,悄然滋养着我的初心。
为了加速成长,我抓住一切“走出去”的机会,听讲座丰富理论知识,学习城区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拓展视野,积极参加赛课活动磨砺教学能力。2023年,我还站上了市级赛课的舞台。最近收到一名刚毕业学生的短信:“化学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感谢您当年的知识拓展。”我欣喜:教育的投入,会不断在时光中开花结果。
在8年的工作中,我3次中途接任班主任,从最初的“比学生大不了多少的大哥哥”,到如今能以专业视角关注学生的成长轨迹,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我为每名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学习动态与生活细节。看着他们的蜕变,我十分骄傲。官阳的冬天格外寒冷,我常常天未亮就迎着漫天大雪走进教室,陪学生早读、共进早餐。随着日复一日的陪伴,学生逐渐向我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生活中的困扰。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我坚持利用开学前、周末时间走访学生家庭。初次走进王同学家时,我十分震惊,杂乱的屋内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学校领导对此也高度重视,积极与政府对接,在各界共同努力下,王同学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此后,我常以“知识改变命运”鼓励他,最终他中考顺利考入重点中学。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团队的力量可以点亮夜空。担任学校管理工作后,我主动参与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与同行共同探索教育创新。在每周的教研沙龙中,年轻教师们围坐在烤火炉旁切磋技艺,教案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织就了一幅幅成长地图。
一次次听课、挑灯修改教学设计的过程,成为我成长路上最真实的见证。当赛课传来捷报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欣慰:这不仅是个人的突破,更是对“活的课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此外,我们还注重实践教育,当地政府与学校策划的“开学第一课走进五里坡”活动,被媒体报道。镜头里,孩子们认真讲解珍稀植物的模样,让我想起8年前那个躲在教室后排的山娃子。教育,正在唤醒沉睡的群山。
(作者系重庆市巫山县高唐初级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8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