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饭点儿,鱼儿们在养殖池里安静地等待投喂。机器人自动滑行到养殖池正上方下料,下方的转盘启动,开始均匀播撒投料。
这是广东恒兴集团建设的智能水产养殖工厂中的一幕。这个面积1500平方米、水体800立方米的工厂,建设方案和技术装备均由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智能水产养殖装备团队提供,率先实现了国内工厂化水产养殖的智能化、高效化与绿色化。“经过测算,和传统的水产养殖工厂相比,这座工厂的能耗降低了20%以上,劳动力成本下降了60%,单位水体的承载力提升了30%。”团队负责人陈源教授说。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2024年相关产值达1.6万亿元。然而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仍以传统的池塘养殖方式为主,工厂化养殖比例不到2%。
早在2019年,在大型水产养殖企业调研交流时,陈源团队就感受到了企业的两难处境:池塘养殖干不过个体户,工厂化养殖发展又不成熟——“机械化水平不足35%,有设施却没有成熟稳定的装备和系统”。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绿色高效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陈源意识到,工厂化水产养殖装备是农业装备的洼地和风口,他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劳动成本、耗电量、系统稳定性——围绕影响工厂化水产养殖成本的三大问题,陈源团队紧紧抓住了装备背后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在低能耗情况下,实现水质系统的稳定运行。
经过6年多攻关,2024年底,智能水产养殖工厂正式在广东恒兴投入建设。今年,600万尾鱼苗正式进厂入住。
在工厂中,一轨共用的轨道式机器人是“大忙人”,负责对养殖环境、鱼类生长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控,完成自动投喂、自动巡检等多项操作。智慧养殖系统是“最强大脑”,实时计算水温、水体溶解氧含量、鱼类摄食行为等数据,通过生物能量学模型精准计算出什么时候投喂、投喂多少等最佳方案。水质巡检技术是工厂的“监督员”,集成了多种先进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体中的酸碱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关键指标,水质出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还能分析数据给出相应的处理建议。水处理设备是“环卫工”,循环利用养殖尾水,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养殖。有了这些“外挂”,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后台数据就可以轻松管理整个工厂。
“目前我们把水质的理化指标控制在日波动正负5%以内,水质越稳定,单位水体养鱼的承载力也就越高。”陈源表示,该循环水养殖系统代表着国内最高水平,团队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已申请相关发明专利18项。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30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