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福建持续拓展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

从“行见八闽”走向“读懂中国”

发布时间:2025-10-30 作者:本报记者 罗立仪 黄星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前,福建省福州市“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展馆内,一群大学生正凝视着一张蓝图,聆听20多年前的战略构想如何一步步变成今日现实;青年学子行走于红色圣地,抗战故事从课本文字变为可感可知的精神烙印;远隔千里的闽宁学子同上一堂课,共绘一幅山海协作新图景——福建正以一场生动的“行见八闽”实践,诠释着新时代实践育人的深刻内涵。

  一年来,福建充分发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独特优势,持续深化“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在省内北部、西部、南部三大片区坚持因地制宜,形成校地联动、资源互融、育人共促的教育新生态,积极探索各具区域特色的新时代实践育人新范式。目前,实践圈囊括20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2000余个大中小学研学营地基地,涵盖420条研学实践精品路线,每年覆盖超6000所大中小学、600万名学生。

  溯源学思想

  伴随研学实践圈协同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不断增强,一条螺旋上升的新思想育人路径逐步生成。

  在福州,“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已经成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展览围绕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与重大实践,系统展示了福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跨越式发展历程。展馆内,一组对比照片令福州第二中学的学生们驻足良久:一边是1992年的福州城区图,街道狭窄,房屋低矮;另一边是2024年的福州城区航拍照,高楼林立,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这30多年变化太大了。”一名高三学生感叹,“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以战略思维谋划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领衔的北部片区用好用活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进行的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整合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优质校地资源,打造“环西湖思政教联体”等区域大思政课学习共同体,创新运用情景模拟、游戏互动等方式演绎“菜篮子工程”“苍霞棚户区改造”“一栋楼办公”等故事,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案例库、专题库、素材库。同时,通过建立大中小学生手拉手共研共学机制,开放大学实验室、科研院所、校史馆等,组织开展跨地区、跨学校、跨学段的研学实践。

  暑期,在福州水系综合治理展示中心,一群小学生跟着老师回溯习爷爷的治水足迹,从泛黄老照片到生动影像,小学生们解锁了福州内河一步步从“脏乱差”变成“幸福河”的奇妙故事。“不同学段的教师,面对同一场馆、同一主题,坚持‘同材异构’。小学注重互动体验,培养小学生节水意识;中学侧重领会新发展理念在地方治理的早期探索;大学侧重解读治水的制度保障。”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鹭介绍。

  赓续传薪火

  今年,龙岩学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动龙岩、漳州、三明三市及多所院校组建西部片区,成为“行见八闽”的生力军。

  该片区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充分发挥闽西红土地“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以红色信仰铸魂、绿色使命承接、蓝色梦想启航为线索,研发“星火燎原”“调查研究”“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10条“星火相传”主题研学线路,设计“菜单式”研学实践线路指南,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提供了精准匹配的研学选择。古田会议旧址群、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红军医院旧址等红色地标,成为学生坚定信念的鲜活教材。

  在红军医院旧址,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学生通过情景模拟体会傅连暲“提着马灯救伤员”的坚守、松毛岭战场救护的艰辛。“红医精神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革命年代医者信仰的具象。”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成吨说,学生们从红医在艰苦环境下的坚守中看到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结。

  对历史的敬畏与感恩在研学中自然生长。通过走访旧址、观看史料,学生们对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革命先辈在国家危难之时的奋勇拼搏,铸就了今日的国家富强。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当下。”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秀香的感言道出了学生的心声。近200场“红色青年说朋辈讲堂”中,学生们分享研学心得,凝聚奋进动力;5万余人次参与的“红土地志愿行动”,更让红色精神在实践中薪火相传。

  涵育强国志

  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经历一段时间的深耕与积淀,由厦门大学领衔的南部片区将目光从八闽大地投向祖国广袤的壮丽河山,统筹做好“引进来”与“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打破一地一校地理间隔,将大思政课融入闽宁协作伟大事业,打造闽宁协作思政育人共同体。

  这一年来,厦门大学组织22支队伍共255名师生前往宁夏,开展“徒步百里祭英烈”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并前往宁夏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任山河烈士陵园开展研学。崎岖的山路上,师生彼此扶持、共勉前行,在行走中重温峥嵘岁月、感悟时代变革。

  “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我们体会了闽宁协作的成就,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行走的思政课的魅力。”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祝松说。

  南部片区已持续两年组织开展“大思政课山海情”行动,筹办“山海情”主题夏令营,累计1000余名闽宁两地师生在夏令营中结成对子,增进友谊,共同成长。

  “组织高校‘双带头人’加入实践队伍是我们的一大特色。我们希望持续推动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石红梅说。

  为进一步强化区域协作,福建省还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组织“行见华夏 融创未来”港澳台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吸引1000余名学生和近100名教师参与专题实践。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叶燊表示,福建将积极探索新时代学校实践育人新范式,不断拓展立德树人新场域,加快塑造思政引领力,引导学生青年从“行见八闽”走向“读懂中国”,让青春之花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绚丽绽放。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30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